任务驱动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22-09-12 06:30:12

任务驱动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提出任务,激发兴趣,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完成任务,反馈纠错,问题点拨,归纳小结,任务评价等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整合学科知识与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强有力抓手。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既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必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广大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机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想、观察、欣赏、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往往有很强烈的尝试欲望,希望尽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就是提出任务的最佳时机。在此时导入新课,提出任务,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要及时的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根本任务,通过实例的演示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提出小任务。在小任务中包含旧知和新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中逐步学会新知和技能。

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展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然后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很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时候,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在“做”中“学”。

教师可以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独立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来完成,也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步骤一步步练习,在练习找出方法或是不足的地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通过现场演示进一步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示范,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美化你的大作”时,可以先教会学生修改文字字体的方法,然后指定一段文本让学生美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对文字字体的修改外,也学会了修改文字的字号、颜色的操作。利用自主学习,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陌生到熟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3.交流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操作练习中,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同学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同学,让学生和学生互动,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在学习“学做电子报刊”中,可以让两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资料收集,另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两位同学分工合作制作电子报刊。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把自己完成任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同时,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放映幻灯片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并学会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把一些在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一些小的技巧讲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来体会、理解操作方法。

5.归纳小结反思评价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任务完成的情况、自主协作学习的效果都要在此环节中得到检验。教师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相互交流评价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改进,完成意义建构。

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对于“任务驱动”教学,评价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最后拿出来的作品,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整合学科知识与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强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李培军.《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2]楚永涛.《“任务驱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7(3).

上一篇:论中小学体育课中融入体育游戏的必要性 下一篇:关于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