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实用小技巧

时间:2022-09-12 04:47:01

议论文中的实用小技巧

高中议论文写作对于学生高考复习而言充满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构思并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向来是广大学生及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传统的论证方法中学生熟知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但在运用过程中却仍然出现了论证缺乏说服力的情况,针对此况,我们亟需简便易行又效果显著的实用法则来提高议论文能力。

一、突破引证法,巧用学术理论

学生习惯运用的引证法,是将积累背诵的名人名言运用到议论文中,以加强论证效度,但是错用以及滥用名言现象已经严重削弱了这种传统论证方法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名人的权威言论来充实议论文的内容呢?首先,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一两句话名言的效应,而另辟蹊径选择权威人士的正确理念或学术理论来佐证论点,这反而会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在《说“人言可畏”》的学生习作中,学生便采用了此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外在的舆论是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但并不能动摇“自我意识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这一根基。因此,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往往不会感喟“人言可畏”。然而,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过分看重舆论,最终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走向不归路。一代名伶阮玲玉不堪世人欺侮之言,心力交瘁吞食毒药,最终香消玉殒;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死盯着微博微信上热衷娱乐八卦的纷纭言论,最终苟合所谓民意,导致娱乐节目泛滥成灾、良莠不齐。倘若我们继续仰赖他人之言,漠视自己正当而有意义的追求,那么,我们定将堕入伏尔泰所预言的“人人手持心中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的黑暗世界。

学生通过引用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用客观平实的议论语言加以分析,增强了该段议论理性色彩,提高了论点的品位,从而增强了论述的深刻的说服力度。另外段尾对伏尔泰的名言的引用也是水到渠成,运用十分自然而有分量。

二、突破举例内容,积累具有时代感的素材

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论证方法,学生往往会充分积累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件,尤其偏爱历史上的名人与伟人的生平往事。但是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以往的人和事,而没有关注时代色彩,更没有展望未来的前瞻慧眼,这篇文章很难堪称为佳作。

2014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进行发展等级的几点要求中明确提出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点。其中的深刻、有创新两点说明内容节选如下: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即主旨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分析、揭示事物和生活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文章的内容充实、深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2)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之处,不人云亦云;对问题的认识,既有自己的见解,又有充分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新鲜指写作材料力避陈旧俗气。能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发展等级的重要性,切实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经过研究,对时事评论类的素材进行积累、研究和应用,成为有效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那么如何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举例来进行说明。

譬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指导同学们去搜集指定报刊中关于文化方面的评论文章,学生收集到《人民日报》的《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篇文章。许多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认为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借鉴与发挥,其中一些同学着重选取最后一段内容。原文如下: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在这一段文字中展现了作者给中国当代文化指路的建议,一名学生在自己的考试作文中成功地借鉴了这部分内容,选段如下:

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如何戕害了年轻人的神经,又有多少人能够挺身而出,改变现实呢?答案总是――罔顾现实的逃避主义者多于顿足捶胸的痛斥者,更远远多于脚踏实地的改革者。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在多姿多彩的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作“孱头”去歆享大众文化的糟粕,不作“昏蛋”去毁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心怀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的团圆之梦,以更广博的宽度、更包容的气度、更冷静的深度勇敢面对各种文化的优长之处。在这样的社会里,真大师决不会于风中凋零,伪大师亦决不敢标榜自己去恣意涂抹时代的嘴唇。

我们可以看到该生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作文的内容得到升华,加强了文章的深度与高度,同时本段从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写到如何解决的措施,再到最终达到的社会效应。层次井然,逻辑清晰,既符合发展等级的深刻的要求、又同时兼有针砭时弊指路未来的时代价值,具有高考议论文追求的创新特色和文采,是借鉴学习报刊内容的成功典范。

那么,在运用积累的素材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切勿照搬照抄。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不仅要调整语序而且需要时亦应调整内容。对照两段,我们发现,学生的习作中为了与上文衔接得当,他将原文的最后一句“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调整到引用部分的最开始,且变化为“心怀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的团圆之梦”。诸如此类的改变在其他几处亦有合理而又必要的调整。所以,我们所推荐的决不是大段的抄袭,而是通过阅读产生积累,并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使文章产生针砭时弊的时代价值和胸怀天下的宏伟气魄,这必是老师们希望从年轻一代的学生的文章中看到的。

其次,注意在化用素材前和化用素材过程中点题。只有加强点题,才使得所学的内容不产生偏题离题的效果,才能将其变为与作文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学生作文中“以更广博的宽度、更包容的气度、更冷静的深度勇敢面对各种文化的优长之处”的化用文字里,“勇敢面对”是加强点题的关键词语,这保证了作文前后的一致性,使文章思路缜密。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积累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思考素材与作文是否具有关联性,如果乱用素材会起到反效果。同时,亦不可全盘照搬他人内容或只是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这样的做法都违背了不可抄袭的基本要求。

以上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并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兴趣,同时在实践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效率。技巧虽然具有应试色彩,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拓展视野、放开心胸,增进对学术的崇仰之情,拥有对国家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般意义重大深远。

上一篇:集体教学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策略研... 下一篇:如何在新授课时帮学生打牢高中生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