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12 04:43:59

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134-01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内涵;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几点看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精心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内涵,调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一、课堂,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是死板的东西。教师如果只把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传授给学生,是难以达到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目的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身已经拥有的直接经验、生活感悟去理解教材、感悟生活。

如:一位教师执教《木兰诗》的过程中,她让学生不看注释,想想“红妆”是什么,有一位同学不假思索的说:“是胭脂水粉”,顿时,教室里一片哄笑,使这位平时比较顽皮的同学也尴尬的跟着傻笑起来。

老师却鼓励说:“你的观点很有创意,能将你的思考过程告诉同学们吗?”这位同学竟然涨红了脸说:“我觉得木兰的家庭充满着温馨和关爱,当姐姐得知在战场上驰骋多年的爱美的妹妹凯旋而归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妹妹回来要化妆,就帮她准备胭脂水粉。”当他说到化妆的时候,还做了一个照镜子的动作,同学们笑得更精彩了。

老师因势利导,又让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当户理红妆”的情景以及木兰到家时的热闹气氛进行描绘。

“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发言:有将自己梳妆打扮的,有为妹妹准备漂亮衣服的,有为妹妹整理房间的,有爸妈热泪盈眶的,姐姐喜笑颜开的,有弟弟兴高采烈的,有佣人庭院穿梭的,直到老师宣告暂停,仍有同学跃跃欲试。

为了“红妆”一词,学生既敢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能尊重事实。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来参与了课堂活动,因此他们能把诗中的每一幅画面描绘的惟妙惟肖,整个课堂闪耀着学生再创造的光辉,我感受到了课堂中学生的成长。

二、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捕捉有价值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其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新力等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案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与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学生文化”的外现,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从上文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展,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

正如上述这一堂课,是一堂 “节外生枝”的课,因为教师没有按照预备教案中设计的进程授课。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由此我想到在许多课堂环境里,如果我们不死板的按法定、权威、强制、统一的要求去限制学生,相反我们不失时机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成分,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他们想象的翅膀就能得以舒展,思想就能得以飞跃。

三、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丰富语文学习内涵

教材是一种逐步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其语言根基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语言也在发展。生活语言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很多民间文学、歇后语、谚语得以广泛流传,就是应用了大量的生活语言。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沃土,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样语文的内涵就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打破常规,注意引导学生把书本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如:在一节活动课前,有位老师要求同学们下去用心收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作品,到活动课时拿来让大家一起品读。

活动课上,一位平时胆小的女同学念出了一首民间流传的劝善民歌《福》:

白果树上白鸽多,养儿养女受奔波。白天衔食喂长大,晚上拉来捂暖和。捂得毛干翅膀硬,又嫌老娘吃得多。

—— 娘啊,今天我有好人好客来,你不要拐去又拐来,拐得鼻涕口水来。

——我偏要起来拐一拐,拐得鼻涕口水来,你那龙的身子也要从我的蛇肚子里钻出来。

这首民歌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老师就让同学们对这首不起眼的民歌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真的很押韵哦,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说:“简单明白,容易读懂”;有的说:“人物形象确实鲜明,一个是不孝而又虚伪的儿子,一个是曾经为了儿子日夜奔波劳累,现在是年老体衰而又倔强的母亲”;有的说:“用词也非常的准确,仅用‘白天’‘喂’和‘晚上’‘捂’就将母亲含辛茹苦养育爱子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拐’字,前者表现儿子对老母的厌恶之情,后者却表现了母亲倔强的性格,同时还表现出了人物行动的特征”;还有的说:“拐得鼻涕口水来也写出了人物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状况,通过对比的手法,主题表现得更清楚……”

在这堂课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把诗歌教学中的押韵、韵律、诗词欣赏等知识用来分析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福”,同时利用分析这个“福”理解了诗歌教学中的押韵、韵律等知识,解决了诗歌教学的难点。

四、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具备了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为广大教师所青睐。同时多媒体课件作为新兴产物进入课堂,教师在使用时音画并举、动静结合,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执教《斑羚飞渡》时,学生对一群斑羚飞渡万丈深渊,最后还能保存一半的生命持有疑义,他们认为无论斑羚的弹跳能力怎样好,都是无法跳到对面去的。这位老师巧妙地应用了自己设计的课件向学生演示了斑羚飞渡的过程,学生目睹了斑羚飞渡的镜头,耳闻了斑羚的哀鸣,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是一半的斑羚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跳板,让另一半斑羚踏着他们的身躯重新起跳才到达对岸。

在这两个例子里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对问题探究的欲望。老师恰当地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既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上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