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情”满课堂

时间:2022-09-12 04:43:08

以生为本 “情”满课堂

脑科学指出,我们脑里很重要的一些部分是分管情感的。在脑里有三个记忆系统,陈述性的长时记忆,动作方面的记忆,还有情绪记忆。情绪影响所有的认知和决策过程,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加工。“人的认知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领域的活动”,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创造并证实了教育的新理论,“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要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只有被学生感到有意义、有意思,才能发生持续兴趣和持久动力。

物理教学同样要营造师生情感磁场,提供学生易学、乐学的教学情境,形成学习向心力。把物理学习的抽象概念、规律放到具体产生知识的那个情境中,调动学生“眼、耳、鼻、舌、身”这五条感知路径,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抽象、乏味的,而是有情有境,有物有理,有“知”有“味”,有“据”有“证”,有血有肉,学生易学也乐学。

1 对接学生已知,引发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我们要研究学生,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既包含学生“已知”,又对接学生“未知”,才能唤起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的稳定兴趣。揭示“已知”跟“新知”之间的内部深刻联系,这是激发兴趣奥秘之一。比如在《透镜》概念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引问:同学们桌子上放的光学仪器叫什么名字?(透镜)

设问:你知道为什么叫透镜吗?(它是玻璃材料透明的,光可以透过。)

设问:光射到其上发生什么现象?(透过的光发生折射)

试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透镜?透镜用什么材料制成?(近视眼镜,老花眼镜,放大镜。透镜要用透明的材料制成)

反问:制成长方体玻璃砖,能否叫透镜?(有认知冲突,发出不同声音。从而生成透镜它是透明材料制成的,至少一个面是球面。)

追问:透镜可以分几类?(两类,根据“凸”与“凹”,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你能自己画出不同样子的透镜吗?相互交流,区分它是什么透镜?由听、思发展到画、思。学生在自信、轻松中由“已知”生成 “新知”。

2 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实验情境

如果课堂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兴奋,那只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一时兴趣。应当努力创设物理学科特点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体验、发现、生成,这是保持物理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既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透镜》教学,接下来再问:凸透镜和凹透镜还有什么性质特点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活动:

活动1: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看到的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凹透镜看到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放大” 还是“缩小”)

活动2:通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看到的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凹透镜看到的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倒立”还是“正立”)

活动3:一束平行光(手电筒照)通过凸透镜,看到光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凹透镜,看到光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会聚”还是“发散”)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分别归纳看到的成像特点及光线会聚和发散作用。

追问学生:你能利用这些知识辨别所带的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生活中的放大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奶奶带的老花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只要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除了用“摸、看、望、照”四种方法辨别外,他们还讲到“晃”,边说边演示,若透镜左右晃动时,透镜移动方向与像移动方向一致时,该镜是凹透镜,反之是凸透镜。

为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桌上烧杯里盛着水,请学生把细铁丝圈浸在其中水里,拿出来,试用一种简易方法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动手实验,观察思考。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焕发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在“行真、情切、意远、知寓其中”,认识现象,揭示本质;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形成对新知识的真正兴趣。

3 突破学生难点,创设“稚化”情境

教师琢磨教学难点,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不妨创设“稚化”情境。用学生已明白的话讲他难以明白的道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达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教学效果。

比如为什么要引入“力臂”概念,可以列举生动形象的杠杆实例,学生在幼儿园时玩的跷跷板,试问“一个小孩能把自己爸爸跷起来吗?”“怎么跷起来?”学生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生活体验讲出方法,小孩向远离转动点(即支点)移动或爸爸向靠近转动点移动,从而体会到这里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所以有必要引入“力臂”概念,使学生感悟所学知识背后的缘由。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诱导学生思考、猜测“力与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达到杠杆平衡。

又如“等效替代法测未知电阻”这一实验题(如图),在操作步骤中,闭合开关S后,问:先闭合S1,还是先闭合S2?再调节滑片,使电流表指针指在适当的位置,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虽然老师讲了,但有学生还不懂,这时,不要重复原有的讲解方法,可导引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曹冲称象中,是先把大象放到船上,还是先把石头搬到船上?”教师问题一出口,学生欣喜若狂,马上油然而生“哦!”的感叹,很快领悟到了同样的等效替代……这时,教师因激活学生沉默思维,引出学生发自内心的回答,“原来理解了如此简单,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

上一篇:激趣导入 事半功倍 下一篇: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