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变“课堂”为“学堂”

时间:2022-08-12 08:38:17

以学生为主体 变“课堂”为“学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7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2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我校是南京市小班化实验学校,班级人数较少,课堂氛围比较民主,师生关系融洽,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强。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氧气、水的组成、碳和碳的氧化物等内容,做过镁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与酸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的不同,及能否置换出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学会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的强弱;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归纳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学会简单的判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的实验对比,学会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

2.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镁条、锌片、铁片、铜片(丝)、铝制水壶、稀盐酸、稀硫酸、镊子、试管架、试管、砂纸、硫酸铜、硝酸银、硫酸铝等。

学生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全部同学分为A、B两个大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1-3小组为A组,4-6小组为B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组不指定组长,最先完成教师任务的为组长,指导本小组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引领,引导回忆,尝试归纳

活动一:【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探究】

师:你知道哪些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吗?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在学案上写出镁、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追问:还记得它们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补充。

演示:出示一段镁条、一个表面已氧化的铝制水壶和一段铜丝。

思考:1.观察镁条和铝壶的表面,再用砂纸打磨一下,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

2.铁、铜常温时与氧气反应吗?把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变化;“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小组操作,讨论、回答,完成学案中铁和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书本P9课文,尝试归纳镁、铝、铁、铜、金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总结:镁铝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氧化物,说明其性质活泼;在铝的表面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具有抗腐蚀性能;铁在氧气中才能燃烧,铜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但表面会生成黑色物质,金即便在加热的情况下,也不易反应。

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Mg、Al>Fe>Cu>Au(金)

应用: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判断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2.精心分组,引导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探究】

全班分A、B两大组,1-3小组为A组,4-小组为B组。组织学生进行铁、镁、锌、铜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A组做金属与盐酸的实验,B组做金属与稀硫酸的实验。

师: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铜、铁、锌、镁四种金属,依次向其中加入5mL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反应的剧烈程度。

小组进行活动与探究,记录现象,填写学案,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金属与稀盐酸),B组(金属与稀硫酸)

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根据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氢强,能置换酸中的氢;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较氢弱,不能置换酸中的氢。根据铁、镁、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产生H2的剧烈程度不同,得出其活动性强弱。结合课本P11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图片比较。

归纳出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g>Zn>Fe>(H)>Cu

得出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应用: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难易程度及剧烈程度不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再根据铁、镁、锌、铜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类特点进行讨论,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巩固练习】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H2+CuOCu+H2O

B. 2CO+O22CO2

C. Zn+2HClZnCl2+H2

D. CO+CuOCu+CO2

【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

【演示实验】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紫红色的铜生成,把铜片放入硫酸亚铁中,没有现象发生。

说明铁比铜活泼。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活动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

师: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尝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组实验、观察、归纳、展示与交流:

1.上述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2.通过实验知道,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Al>Cu>Ag。

应用:一种金属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其活动性更强。

3.总结提炼,运用规律,升华主题。

师:经过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人们归纳和总结出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练习】1.已知下列反应:

(1)Zn+FeSO4ZnSO4+Fe

(2)Cu+AgNO3Ag+Cu(NO3)2

(3)Fe+CuSO4FeSO4+Cu

你能判断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2.老师前两天买了一枚戒指,但怀疑它的真假。因为有一种“黄铜”又称“愚人金”,成分为铜锌合金,它的外形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来骗人。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帮老师证明金戒指是不是真金的。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道分享。

达标检测:略

六、教学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现象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乐趣,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论是问题的引领,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现象的描述、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

3.以问题为主线,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由于充分分析了学情,以问题为主线,精心预设,形成的很多过程性的资源,并能及时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课堂流畅、活跃;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和总结,得出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通过反思,学生学习了知识,进行了展示与交流,也培养了归纳能力,“课堂”变成了“学堂”。

4.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从心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我越来越喜欢跟所教的学生在一起,只有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才不至于落伍。今年我接手的班级,虽然学生其他学科不太理想,但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每天都围着你转,帮你拿这拿那,整天往你办公室跑,和老师关系非常的亲近,我很满足,也很幸福;有时也给他们一些小奖励,如一个橘子,一个糖果,他们就激动的不得了,跟你很亲近,这更加让我坚定了“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信心。

5.评价方式多元。有教师的及时面批,有小组内的互批互评,有上黑板学生的板演,有投影对“示错”,故意放大错误引起注意,教学效果较好,达标检测正确率达90%以上(教研员和听课教师负责统计)。

6.不足之处:反馈习题的选择,要结合知识点,“点对点”强化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小组实验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做的还不足。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模型思考与实... 下一篇:都市种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