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

时间:2022-10-07 08:12:17

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

新世纪之初,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新课程改革在诸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素质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究其实质就是“以生为本”。也就是说,“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核心”。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为本”的缩称;“以生为本”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尊重学生。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

2.相信学生。就是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怕他们出问题、允许他们出问题、容忍他们出问题,让他们在大胆实践探索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成熟。通过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敢闯意识。

3.依靠学生。就是让学生充分调动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通过依靠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体意识。

4.服务学生。培养教育好学生,是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学生,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的。通过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以生为本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在质量工程的各个方面,都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落实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上,所以以生为本是质量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要贯穿于质量工程的全过程。

开展质量工程,首先要明确质量标准,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搞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我们确定质量标准,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可以远离社会,学生毕业包分配,所以学生可以在学校里闭门读书,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和记忆知识为主,课堂讲得明白不留疑点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听得明白记得牢固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这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计划经济下的质量标准。

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学生要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学校自己的考试分数为准,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准。用人单位看的不是毕业生在学校考试时得了多少分,而是在实际岗位上能干多少事,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相应地,人才质量观就要由过去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综合质量观,也就是要看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情况,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体现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下的新的质量标准。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功走入职场,并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所谓综合职业素质,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精,除了实训教学外,学校还要在各专业组织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综合职业素质的第二个含义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身心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除了思想品德课这些规定课程外,还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礼仪课、心理健康课和创新教育等人文类课程。要坚持开展做人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有利于学生体能发展的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学生具备了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毕业后,在工作单位很快就能表现出超出一般工人的能力与素质,成长与职业提升明显比一般工人要快。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职教生源参差不齐的现象更为明显。经过多年探索,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以“五创”为特色的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

一是重视创意发展,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别。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传统评价排斥在“好学生”行列之外的学生及其潜质进入到老师的视野中,并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因学校、老师认识的变化而获得多渠道多样式地发挥优势智能的机会,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动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长,各有其长;学有发展,创意发展,并将这种理念延伸到整个事业发展中去。另外,学校还通过设立各种节日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增设选修课等,培养学生创意发展的才能和潜质。

二是普遍创高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限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或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课外培训或者参加技能大赛,学生能磨练意志,锻造人格,懂得坚持不懈,懂得团结合作,懂得成功不过是“又一个起点”,最终达到培养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是推进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富能力。早在“九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涌现出一批毕业生创业典型。几年来,一批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已从原来的零星小摊小店向建立创业园区、创业基地转变。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在变化中不断地“发现机会”,寻求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促进“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

四是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才能。依靠职业教育的技术、设备等有利条件开展创新制作,成为职业学校创造教育的独特优势。从2006年开始,我省教育厅联合省科协、团省委等部门每年都举办“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创新大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职业学校师生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创造的能力和勇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并且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对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是全面创优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强化学校管理,营造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开展文明风采大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2007年起我省每年在职业学校表彰一批省级“三创”优秀学生。省“三创”优秀学生必须具有创优精神:品质优秀、成绩优良、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学敏思,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技能竞赛、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具有创业精神:富有开拓精神,勇于探索实践,有较强的创业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或有自身创业的经历,表现突出。我省通过评选表彰“三创”优秀学生,对广大职业学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评价标准、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要求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不要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是相同的规格。为此,我们要加深对职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承认个人差异,尊重学生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学生全面的智能开发和人格塑造,反映每个学生成长中的多元化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以及促进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要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项目,真正实行“用户选择”制度;要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发展环境和成长路径,凸显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得人人都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学生自信心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