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摩登女”瓷画形象研究

时间:2022-09-12 04:22:59

民国“摩登女”瓷画形象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时期,新旧势力、中西文化交错杂陈。与当时杂乱的状况相呼应,国民的衣着亦是一种凌乱的状态。在贫困与落后的地区,人们依然沿袭着清朝的服饰,在繁华的通商口岸一些有条件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们,尤其是爱美的女子们穿起各种款式的时装。民国“摩登女”瓷画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的产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关键字:民国时尚女装 “摩登女”瓷画 时代特色

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思想的变化又折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穿衣。

古老的封闭的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被迫开放国门,五口通商。随之而来的除了洋枪洋炮更有西方的文化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人们不再甘于封建陈旧文化的束缚,男人拖了几百年的辫子,束缚女子身体的传统服饰都成为被革新的对象。

西方的介入,强制性的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模式,因而物质的自由就此泛滥开来。厚重,烦琐,款式陈旧的服装不能满足民国女性的审美观。环境的变化、观念的改变、市场的需求及西方服饰的大量流入综合作用共同刺激了民国时尚女装的出现。

1912年民国建立后,即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国民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到限制,简洁便利成为民国时装的走向。而所有的这一切正好为民国“摩登女”瓷画提供了参照物。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有其文明程度的印记和局限,同时又有其同时代的闪光点,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美术有其地域特征同时也有时代特性”。①民国“摩登女”瓷画的出现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民国“摩登女”瓷画是民国瓷器的一朵奇葩。

民国“摩登女”瓷画多数是在双耳大瓶、冬瓜罐、将军盖罐、帽筒等传统瓷器器型上,沿袭传统仕女瓷画的画面内容,用西方绘画的技法,描绘穿民国时装的女子休闲、娱乐的场景。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女子形象的改变,画家将艺术与时代相结合,把传统题材中的古装仕女变为穿着时装的民国新女性,且画面中的各种饰物及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民国特色。

民国“摩登女”瓷画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的产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民国“摩登女”瓷画作为一个新的装饰画面,反映出了民国时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为我们研究民国女性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时期,在当时守旧与革新同在、贫困与繁华共存。与当时杂乱的状况相呼应,国民的衣着亦是一种凌乱的状态。在贫困与落后的地区,人们依然沿袭着清朝的服饰,在繁华的通商口岸一些有条件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们,尤其是爱美的女子们穿起各种款式的时装。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首先便反映在女子的着装上,高领、短袄、细腰、长裙是上海女子追逐的时髦。民国“摩登女”瓷画描绘的便是这样一个群体。

中国女子传统发型最大的特征是长发高髻,这种发型除美观外还显示出女子的自信、端庄与优雅。在古代女子用高髻来显示自己身份地位的高贵,但对于广大的劳动妇女群体来说高髻不便于行动、劳作,民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清朝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服饰以简便为主,当服饰简便时,繁杂的发型便与之不相匹配了。民国女子发型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亦是简便。

每当新事物出现时,旧事物总会在旧的母胎中继续苟延残喘。社会向前发展了,传统的高髻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但他不会立即消失,因此,就出现了适应时代的“高髻”,反映在民国“摩登女”瓷画中就是半袭旧式的发髻。半袭旧式的发髻,是指一些女子仍梳类似于古代女子高髻的发髻,但只学得了“形似”,比古代的高髻简单,不掺假发增高,头饰也少。这种发型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多数民国女子的发型是异于传统的,且与发髻无关。民国一段时期,女子曾流行剪发,剪成齐耳的短发。但民国女性最为时尚的发型莫过于烫发。新发型的出现不仅仅是体现潮流,更多的则是对旧观念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对于衣着自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规范。对于衣服的颜色、款式甚至材质的选用都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布衣与纵绮子弟就是通过服饰代称来表现出各自的身份不同。古人基本没有权力去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更勿说通过服饰体现自身的美。人们的个性在服饰中被禁锢着、束缚着,服饰在当时除了遮羞的基本作用外,主要是起到“昭名分,辨等威”的功用。

清末民国时期服饰与社会的变化联系十分紧密“服饰与社会的这种互动关系证明,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穿着观念,服装开始向轻便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服饰受到社会变化中各要素的影响,极为敏感的作出积极的反映,成为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服饰虽然不是现实社会变化的直接工具,却经常是各种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之间出现尖锐斗争的焦点之一,甚至成为社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②

民国“摩登女”瓷画中女子所着服饰并未展现民国时期女子时装的全貌,而是演绎了部分款式的民国女子时装发展、变化的历程。早期是被迫接受西方的洗礼,对服饰稍作改良以适应当时简便的要求,到后来便是有意识的吸收借鉴西方时装的优势,再结合本国国情创新出自己的适应时展的需要的新服饰。

由于民国“摩登女”瓷画出现的时代性,造就了它的独特性,而它的短暂性也影响了它反映内容的全面性,当民国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颇具特色的旗袍风情上市时,这一反映记录时代特点的民国时装女子瓷画却逐渐淡出了舞台。因此,在民国时装女子瓷画中并未见有旗袍的身影,也未见有外国高档次的服装款式。但相对于同时期只画古装仕女瓷画的瓷绘艺人来说,他们的功绩值得我们去记住。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一些特点:除了服装款式外,我们从作者描绘的格子或条纹状布料,一看就知道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外国产品输入中国的产物。这种简易工业品虽然物美价廉,但在民国初期仍然是有钱人家女子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多数平民家中仍习惯于自己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这些身份不低的小姐、太太才会为赶时髦穿这种工业纺织品,更充分体现了民国时装女子瓷画的时代性。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其中衣排在首位,因为衣着最显著的表明人的身份地位。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等级制度在衣着上都有着强烈反映,尤其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与礼制严密结合,等级制度森严,衣着要求更是严格。直到民国建立,才打破了延续几千年的服饰礼教,当时的国民在衣着打扮上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民国“摩登女”瓷画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作了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在我们今天看来,民国“摩登女”瓷画中所描绘的画面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浮世的虚华感。

上一篇:谈室内外设计中灯光的视觉感知 下一篇:中西调和者的追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