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3:11:57

审计法规论文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财经审计法规公报》(CN:11-4119/D)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财经审计法规公报》该刊物旨在宣传和研究有关财经审计的法规、政策、标准和规程,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法规、审计规范、审计准则、审计技术、审计实务、审计风险、审计素质等。每期都有来自审计机构、行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论文。不仅是财经审计领域从业人员必读的刊物,也是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管理人员及投资者等关注财经审计的各界人士了解财经审计法规和标准的重要渠道。旨在提高读者对财经审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认识,推动财经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提高水平。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权威的理论指导、及时的实务信息汇报,成为有关财经审计、会计、税务、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学者和机构关注的重要学术期刊,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促进财经审计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2篇

一、检查和调研工作情况

1、认真学习《审计法》等法律法规

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首先要学好审计法律法规。近几年来,我局一直按照审计署“人、法、技”建设的要求,认真学习《审计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与审计行政执法相关的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认真学习与审计业务工作相关的会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通过学习,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自觉遵守《审计法》等法律法规。

2、广泛宣传《审计法》等法律法规

执行好审计法律法规,不仅我局审计人员要熟悉审计法律法规,更要让全社会熟悉审计法律法规,共同营造执行审计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为此,我局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审计法律法规,让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了解审计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执行审计法律法规,支持审计工作,主动接受审计。

3、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

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我局先后建立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审计复核工作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等制度办法,健全了审计复核机构,完善了三级复核机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全面规范审计行政执法行为,对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全面加强控制约束,从制度上、程序上预防以审谋私、讲人情、放弃原则等问题的发生。

4、依法行政提高审计执法水平

我局在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审计执法水平,紧紧围绕“角度、广度、力度、尺度”四个环节开展审计工作。一是围绕中心,选准审计角度,将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及多年未审计的单位作为重点审计对象;二是突出重点,加大审计力度,着力查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原则,做好违纪违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工作;三是拓宽领域,扩大审计广度,积极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四是宽严结合,掌握处罚尺度。在依法审计的前提下,考虑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重在加强教育、促进整改,不断增强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财经法纪意识,规范财务管理。通过这四项工作,我局既坚持依法行政,又提高了审计执法水平。

二、贯彻落实审计法律法规取得的主要成效

1、全面完成审计业务

2007--2011年,我局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各项专业审计工作为突破口,密切联系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全面完成审计业务。五年间共完成审计项目40个,累计查出违规资金130,050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220,032.52元,提出审计建议13条,向市审计局报送审计论文和审计信息22篇,审计项目被评为市级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2、促进了审计规范化建设

我局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和执法公开,将职责范围、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公布上墙,并相继公开了审计听证规定、审计处罚告知、审计工作纪律、被审计单位承诺书等方面内容,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了审计规范化建设。

3、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局坚持每星期业务学习制度,抓好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增强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坚持“一审二帮三促”的方针,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强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审前廉政谈话制度,培养审计人员廉洁、公正、严谨的工作纪律,认真努力做好各项审计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我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全面完成审计业务工作的同时,没有发生违纪违规情况,树立了良好的审计形象。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局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其突出问题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法律法规学习不够,业务知识还不够全面扎实,勤勉工作、服务意识不够浓厚。其原因是我局存在一定的重业务轻学习现象,没有把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的基础根本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法律水平与法律意识

要针对部分审计人员没有完全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现实情况,加强学习,做到每月安排一天时间,专门学习审计法律法规。要聘请法律专家和学者给审计人员讲解法律法规,提高审计人员法律水平与法律意识,为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打下扎实法律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

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来保证。要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具备财务知识外,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需要。

3、注重教育,使审计人员刻苦勤勉工作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央军委强调:军队审计工作要加强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如何加强“三化”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三化”建设的内涵,其次要处理好三者之问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工作中。本文认为,军队审计的法制化建设是“三化”的核心,必须加快军队审计立法步伐;军队审计的制度化建设是“三化”的保证,要搞好制度的配套制定.军队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是“三化”的基础.要规范审计行为,打牢军队审计墓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明确指出:凡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都要进行审计监督,逐步实现年度预决算、装备购置和维修、科研经费、基本建设、企业经费管理效益等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这对于加强审计“三化”建设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促进审计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法制北是审计“三化”建设的核心。审计工作法制化建设,指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法规,加强审计执法和守法,使审计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必依、执刁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三化”之中,法制化是核心,居于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制度、规范的依据,是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主要保证.审计法制化集中体现了保证审计监督独立、客观、公正、权威的要求,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系统性,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审计法制化内容丰富,它既包括审计立法、审计执法,同时也包括审计守法.立法是前提,执法是手段,守法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军队审计立法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必须符合宪法和审计法的有关规定;二是必须从我军审计工作实际出发,立足现实,着眼发展,确保重点,照顾一般,不断加以充实、调整、完普和提高;三是必须力求完整、系统、科学、统一,四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上下结合,反复论证,不断提高法规的思想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我军审计法规体系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人大批准颁发的《宪法》有关条款,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发的《审计法》及有关法律,中央军委批准颁发的《中国人民审计条例》,这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法规,也是制定其他审计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第二层次是三总部批准颁发的各项专业审计规定,这些规定与《审计条例》相配套,是审计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审计署制定颁发的或与有关业务部门联合制定颁发的各种实施细则、规程、标准、办法,等等。

审计执法,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法规来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人员的责任.从军队审计实践看,审计执法总的来说是好的,广大审计人员能严格依法办事,在处理问题上注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上述分析,无论从法制化本身结构看,还是从执法实践看,都能发现法制化在“三化”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

2.制度化是审计“三化”建设的保证.加强审计制度化建设,是实现审计“三化”的重要保证。审计制度化,就是以一定形式把经常性的审计工作加以固定和强化,并要求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共同遵守,保证审计监督发挥有效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审计业务制度化和审计管理制度化。审计制度化在审计“三化”中处于中间层次,其主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审计法制化的源泉和体现,二是审计规范化的重要依据;三是审计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四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作用都集中地体现了制度化在“三化”中的保证作用和地位.

审计制度化的保证作用和地位,要求我军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很好地体现审计制度化的地位作用。一方面,要加速审计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落实各种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包括方方面面,目前看,首要的是要加强财务审计制度建设.要明确财务审计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在已有的财务审计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进一步研究改进,使之不断完善。

3.规范化是审计“三化”建设的基础。规范化不仅是“三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实现法制化、制度化的保证。没有“规范化”这个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无法建设。我军审计在近十年的实践中,先后制定和颁发了十几部审计法规和规章,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从总体上看,审计规范化建设进程较慢。特别是审计主体规范基本上还是空白,与新形势下的军队审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在当前就显得更加重要。

审计规范化,主要是指对审计工作内容、程序、质量标准、技术方法、文书档案等具体审计行为,都要制定出统一可操作的规范,使审计工作形成一个规范体系,做到按规行事。

军队审计规范化,从外延来看,包括军队各级各部门审计规范,军队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军队审计事务规范;从内容来看,包括军队审计综合规范化,审计标准等。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行为和操作的规范。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的绩效审计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阶段,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经济效益方面。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阶段,政府绩效审计与宏观经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在一起,得以发展。第三阶段是入世以后至2003年。这一阶段,政府绩效审计融合经济责任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得以扩展。第四阶段是自2003年以来。这一阶段,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和领域全面扩展。

2、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大力发展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界与各级审计机关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较弱

从审计体制看,我国目前为双重负责的审计体制。审计部门不仅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还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工作。由于本级人民政府对于该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往往超过了其上级审计机关,所以“双重负责”名存实亡,审计部门对于直接领导者——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价显然缺乏独立性。

2.2政府绩效审计法规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用于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保障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除《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对绩效审计有原则性规定外,尚缺乏独立的绩效审计立法支持。

2.3绩效审计观念落后

绩效审计虽然在我国已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但是目前审计人员及社会各界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有限,绩效审计观念落后。

目前许多审计人员,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对政府绩效审计还非常陌生,有的只听说过这一概念,对这一审计业务类型的具体内容、目标、方法等知之甚少。而且地方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领导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大作用和巨大潜力缺乏完整认识,政府绩效审计观念有待提高。

2.4评价标准体系有欠科学完善

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涉及多个领域,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多是非盈利性的,因此不能套用成本效益指标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其社会效益方面。但是社会效益无法直接量化,审计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作出评价,并得出结论,很难保证评价的一致性和客观性。能否解决评价标准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2.5审计队伍结构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财务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主要的内容,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财务、审计知识,对其他领域知识运用不多,因此造成了我国审计人员知识欠缺、审计队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

3、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3.1转变政府审计模式,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在设置具体的审计机构时,建议负责“外部审计”的机构隶属于全国人大,负责“内部审计”的机构隶属于国务院。为避免出现双重领导下“权力压审计”的现象,地方各级审计机构都应该仅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

3.2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

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分为两方面的内容:(1)以法律形式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明确规定。(2)要制定系统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用于指导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实际操作。

3.3研究和宣传绩效审计

一方面,研究适合我国国情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包括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审计标准的选择,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审计报告的规范以及如何规避审计风险等内容。另一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系统化,使其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3.4构建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也应该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对于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更适合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是充分发挥政府绩效审计作用,提高审计效果的关键。

3.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政府绩效审计是高层次的审计业务类型,要求有高素质、多学科的审计人员。要改变目前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应多渠道地引进人才。

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一整套的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机制,使之掌握绩效审计、计算机、法律、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程军.我国效益审计研究综述[J].审计月刊,第2期,2006

[2]雷达.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J].审计研究,第2期,2004

[3]刘美玲.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孟华.增强责任性与改善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剖析[J].审计研究,第5期,2008

注释: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费 绩效审计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国际会议(澳大利亚)《总声明》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王学龙等,2007;孙平,2010)。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高校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秦宇等,2008),重点关注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成本的经济性,即高等教育支出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一、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高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绩效审计与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步,它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张雅,2007;谢家启,2007)。目前,绩效审计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国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例达90%以上。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第三,绩效审计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开展的绩效审计,平均每1英镑的审计成本能给社会带来8英镑的资源节约;二是促进了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张健,2006)。为适应现代审计发展潮流,提高审计的层次与水平,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高校绩效审计是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监管的必然要求。

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这场声势浩大的行革,使政府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生活日益民主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绝对比例,且近年来政府投入不断增加,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0年近五年间,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本科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从3 057.86亿元增长到5 629.08亿元,年均增长率16.4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从1 302.52亿元增长到2 965.32亿元,年均增长率22.8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由42.6%增长到52.68%(详下表)。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推进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

3.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当前,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阶段,教育投入从硬件建设投入为主转变到软件建设投入为主,从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正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与此目标以及公众期望相矛盾的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例如,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69所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的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治理水平,从而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大都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张健,2006;张学平,2009),这与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高校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短缺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前几年高校规模扩张引发的“圈地贷款”热潮,给高校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2006年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 5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在此背景下,这些高校更多地关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来缓解高校财务运行压力。近几年,政府也逐步意识到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始终将教育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经费上,对高校整体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专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预决算“两张皮”的现象。这种“重申请,轻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然造成对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对教育资金绩效情况关注不够。

2.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尚不健全。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开展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早在1972年,GAO(2004年前称美国审计总署,后称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制定了《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后称GAS),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政府绩效审计准则。GAS经过多次修订,一直延用至今。英国于1983年通过了《国家审计法》,从法律上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2003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又修改并制定了新的《绩效审计手册》。NAO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绩效审计指南,包括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等。

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相比,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缺少绩效审计准则及其实务指南。企业对开展绩效审计,目前通常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绩效评价的文件。2011年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推进政府绩效审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目前尚无可直接参照的规范性文件或制度,造成我国绩效审计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又滞后于我国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绩效审计。

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难度。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张雅,2007)。高等教育是培养特定人才、传播和创造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与营利组织不同,高校更多的是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作出数量上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张健,2006;仉素琴,2006)。其次,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张雅,2007),且其产生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再次,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效益并不能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而是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高校绩效审计对象的这种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张健,2006),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绩效审计较难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

4.高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到较高形态的审计类型,其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统计抽样、系统论、行为科学、运筹学、质量分析、决策模型研究等现代科学方法,审计手段上广泛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约有2 500名会计师,约1 500名如经济、法律、工程、数学、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张雅,2007)。

而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计算机、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5~55岁占27%,55岁以上占36%;初级职称占46%,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仅占2.7%,其他占17.3%。此外,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受重视程度不够,对其激励措施较少,从而造成高校审计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

《审计署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一战略决策为国家审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高校审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经费大幅增长、社会各界对教育空前关注的背景下,必须加快高校审计转型,逐步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高等教育经费损失浪费和教育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以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理念,采取开展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高等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价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审计意见,促进高校正确决策、科学理财。

2.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

绩效审计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审计方式,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绩效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李星吾、黄江海,2010)。首先,要确立绩效审计法律主体地位,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仅在第一章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到与效益有关的内容,分别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进行清晰的阐述,造成绩效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因此,绩效审计法制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其次,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体系建设,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涉及领域广泛,近年来扩展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查评估、决策实施的审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的评价等,审计证据获取、审计具体实施等都不同于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为规范绩效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实务提供具体的参考与指导。再次,要细化高校绩效审计具体规定,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教育行业投入产出的特点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别,需要结合实际,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体现行业特色(白鹭,2008;夏丹等,2012)。

3.构建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审计的核心,制定时可参照:(1)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2)权威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或公认的实务标准;(3)行业平均水平;(4)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标准;(5)专家、中介机构提供的标准;(6)相似审计业务所用的衡量标准或以前年度审计使用的标准。同时,评价指标应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科学性、灵活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综合考虑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付代红、朱敏文,2010)。

此外,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围绕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深入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与环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可分别考虑人、财、物的配置情况。具体来讲,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师生比,专任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等。高校财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经费收入增长率,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数,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经费总支出的比率,教学业务费和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的比率以及财务实际管理状况等。高校物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生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生均图书资料册数等资产设备的投入建设使用等情况。

在教育资源产出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材建设成果、学科建设成果等。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万元教育投入培养学生数,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教学成果包括在校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际掌握情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数,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数,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数以及人均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等,教师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数和人均科研经费等,获发明专利数等科研获奖情况等。教材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出版教材的数量,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的数量等。学科建设成果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数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侧重点等也是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要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性、特殊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4.加强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层次较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要求高校不仅要配备传统审计需要的会计、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还要引进具备公共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多元化。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范围,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宏观思维能力,改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要优化审计人员配置,有效利用第三方审计以及外聘专家的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指南、评价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可改变,高校应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改革发展中占得先机。

(作者为硕士、CPA、审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2] 佚名.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半高耗低产 十大学绩效最差[DB/ OL].[2009-12-11].http://.cn/gaokao/2009-12-11/095 2229603.shtml.

[3] 罗洪霞.绩效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J].太原:会计之友(中),2007(1):46.

[4] 佚名.社会蓝皮书: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DB/OL].[2005-12-22].http://.cn/ g/20051222/05112218543.shtml.

[5] 刘芳,李松.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DB/OL].[2011-04-19]. http:///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693804. html.

[6]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8] 翟志华.高校内部审计的制约“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太原:会计之友(上),2007(4):40-41.

[9] 秦宇,陈红,白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初探[J].北京:管理观察,2008(10).

[10 ] 张雅.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0-01.

[11] 付代红,朱敏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0(8).

[12] 仉素琴.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J].包头: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3).

[13] 夏丹,向锐,李小华.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探析[J].北京:新财经,2012(7).

[14] 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07(2).

[15] 王学龙,郝斯佳,陈光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兰州:财会研究,2009(7).

[16] 孙平.推进绩效审计在林业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经济,2010(4).

[17] 张学平.新经济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的思考[J].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18] 李星吾,黄江海.推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思路[J].北京:中国内部审计,2010(1).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6篇

一、在“创新”和“服务”上积极寻求学会工作的新出路

审计学会虽是社会性团体组织,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审计作用的日益增强,审计学会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应在“创新”和“服务”上积极寻求学会工作的新出路,发挥其应有的特殊作用:第一是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审计学会联系全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广大审计工作者,拥有一支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队伍,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审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区审计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审计学会是政府审计系统联系各级审计部门和广大审计工作者的重要渠道之一,会员大多为从事审计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协作,还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相互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会,加强政府审计与部门审计、企业审计的联系以及审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审计力量。进而推动全区审计工作的进步。第三是发挥审计科研的先导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审计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审计环境,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新任务,面对着更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审计学会具有专业人才多、学术气氛浓厚的优势,只有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才能推出一批新成果,指导审计工作实践,促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第四是发挥审计学会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作用。审计学会联系着各行各业,是宣传审计工作、扩大审计影响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依靠审计学会普及审计知识,宣传审计法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让全社会更多地认识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

二、积极开展审计学会活动,不断增强工作活力

审计学会应确立“开展学会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活力,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作思路”实现“自养、自立、自强”的工作目标。一是要组织会员单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组织会员赴审计现场。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审计方法,调研分析、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交流。组织会员到有代表性的审计现场学习,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发现问题。既了解第一线的审计环境,又了解一线的审计程序进展情况。二是组织会员单位到外地学习考察。要经常组织会员单位或参加市审计学会组织的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请有关专家为审计学会会员讲座,提高审计研究水平。作为审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审计与审计准则的知识,还有必要了解审计的发展方向,研究探讨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关注社会保障审计、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国家金融审计、内部审计和计算机联网审计等研究课题。四是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学会在宣传审计法方面应采取三种形式:第一是动员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参加审计法规学习;第二是在学会的季度例会上宣传学习审计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在审计培训、审计咨询的过程把宣传审计法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协助政府审计部门宣传审计法。五是建立审计学会工作现代化、网络化。加强会员服务离不开服务载体建设,目前的服务载体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做好网上服务载体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服务会员;要逐步建立面向广大会员和单位的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咨询的机构,使这些服务工作长期化、固定化,形成制度。

三、以学术研究和交流作为审计学会工作的主线狠抓落实

审计学会应是具有审计研究、交流职能的学术性团体,只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审计事业的大局,围绕经济和审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面向实际工作部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焕发其生命力。

一是紧紧围绕审计改革与发展开展审计科研。审计学会要注重发挥科技人才众多,联系广泛的优势,注意引进先进的、通用的调查方法和IT技术,改进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以审计在实践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为重点,联系各方力量,立项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审计科研立项在审计科研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审计改革得以积极稳妥地进行。要求全体会员密切关注全局性工作布置及审计调查、审计普查,及时研究、分析和总结,使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事关审计改革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加强研究,如管理体制、法制建设、审计方法、人才培养、审计技术等,探索审计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审计改革迈上新台阶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审计实践研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审计信息,特别是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的审计分析。因此要求审计学会注意组织力量,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学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每年都应坚持做到:1、制发审计科研论文的参考提纲。提纲的确定非常重要,重点是把上级审计学会下发的和本局制定的参考题目与当前企事业单位及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审计分析内容的及时性和前瞻性。2、征集文章,组织审计学术评定小组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出各个等次,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3、进行学术交流,学会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请获奖作者在会上交流分析和论文。4、每年开展审计征文活动并编印《优秀审计分析论文集》,把年内优秀的分析和论文编印成册,在会员间互相交流学习。

四、大力加强审计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审计科研成果是广大审计科研工作者的心血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此审计学会在重视调研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调研成果才能达到学术交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学会必须注意将调研工作全过程从选题、立项延伸到推广应用,将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并要求学会各会员单位深刻认识调研成果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工作需要,确定推广应用项目。使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建立调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审计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调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制度,如年度工作计划。重点论文、课题写作及评审办法、应用成果指南,定期推介一些成熟的调研成果等。

第三、积极引进、吸收外地审计调研成果。将外地调研成果为己所用,是一条尽快提升审计科技水平的捷径。学会应解放思想,放开眼光,时刻关注国内外审计改革动态和审计科研的最新成果。及时收集、整理,并在本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利用研讨会、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全体会员介绍一些市外、国外的先进审计方法和IT技术,促进本地区审计改革与建设事业的发展。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年是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入世机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持续快速、健康运行的一年;是全面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为了保证“四五”普法规划的落实,我局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本市和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坚持依法审计,坚持法制教育和审计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法制观念、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保障和促进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力争全市审计机关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通过*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审计人员普遍提高依法审计的意识,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具备履行审计职责所需的审计法律知识,推动审计准则的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宪法修正案。

2.依据审计署下发的《关于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改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全市审计系统积极参与《审计法》的修改工作。

3.按照《关于在本市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沪人〔2001〕138号)和《关于“四五”普法期间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意见》(沪法宣办发〔2001〕18号)的要求,组织全局人员学习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上、下)、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统编教材《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规定等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4.开展国家审计法规的学习宣传。对审计署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作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自觉应用审计法规的观念和能力。在各处室组织自学基础上,人事处、法规处负责组织统一测试,使审计准则深入人心,推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贯彻执行,进一步提高我局审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5.按照市政府统一要求,组织审计人员和其他公务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并统一组织参加市人事局和市府法制办的培训和考核。

6.开展公文处理工作全员培训。为了提高审计机关的公文质量和公文处理水平,做好各项工作,根据审计署要求,以学习《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为主,阅读国务院和审计署2000年以来制发的其他相关文件为辅,对市局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促进提高公文质量,加强审计机关工作规范化建设。

7.跟踪了解国家和本市近年来为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所进行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及时掌握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积极加快、完善财经审计法规库的建设,采取制作网页、出宣传栏等形式使审计人员及时了解有关法规动态信息。

8.根据市政府《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制定我局贯彻意见,并编制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

9.清理建局以来我局的规范性文件,并在“*审计”门户网站公布清理结果。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局“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我局法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规处。

2.我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部门行政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各部门要根据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安排,认真组织本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情况沟通和信息交流,确保全面完成法制宣传工作计划。

3.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审计法制宣传工作内容。利用局中心组学习、各处室双周学习、专题培训、案例讲座及研讨、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并通过中国*——市审计局网站、《中国审计报》、东方网等多种新闻媒体作宣传报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

4.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建立和健全联系制度,加强情况沟通,及时掌握各部门普法工作进展情况,适时组织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检查。建立审计人员普法培训和行政执法培训档案。要加强工作研究,总结经验,推动我局普法工作不断有新成绩、新突破。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开展普法工作的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制,确立普法目标

1.完善法制宣传领导体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局进一步强化了组织机构,及时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六五”普法工作,并将工作机构设在法规处。

2.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审计机关普法工作领导机构。我市两级审计机关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普法及依法治理领导机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明确领导职责,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自觉接受党委、人大、政府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检查监督。

3.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我局明确由法规处负责规划的实施,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等日常工作,帮助解决法律问题,加强对审计人员学法执法情况的检查监督。机关党委、人教处和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4.制定普法规划指导普法工作。我局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审计,认真规划,研究制定了《市审计机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和《市审计机关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对全市审计机关开展“六五”普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和经费三落实,形成了普法工作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专门抓,办公室具体抓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5.确立普法目标。根据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我局明确了普法目标,即:通过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市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市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和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增强被审计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在全市营造自觉遵守审计法律法规、主动落实审计意见、积极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1.加强对全体审计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能力。我局健全和落实审计人员学法制度,实现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利用冬训集中学习、申领执法证自学、开展专题讲座学习等方式,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护法,保证全市审计人员每人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东海、赣榆、新浦等县区审计局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学习,由局领导和业务骨干轮流主讲;我局开展“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活动,由业务骨干主讲。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了审计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了审计人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能力。

2.培养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我局根据需要充实了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了法制人员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已有3人独立开展了全市审计法制培训,4人多次到县区审计局指导审计法制工作。

3.创新学习培训方式。一是采取多种方式重点培训。我局在年初就制定培训计划和日程,落实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坚持利用冬训时间集中培训及其他时间自学培训。为了全面推行审理制度,我局在冬训期间重点对审理工作和审理要求进行了培训,分别到县区审计局开展了6场专题培训。不仅要让审计业务人员和审理人员掌握审理流程和要求,更要让局领导和综合后勤人员知道审理工作、明确审理要求,营造全面推行审理制度的大环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近几年来,我局制定了《审计执法过错追究办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办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办法》、《审计听证制度》、《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制度》、《行政执法人员评议考核办法》、《普法宣传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三是学习培训与审计实践相结合。通过培训,使全局同志随时了解和掌握新颁布以及修订完善的各项法律法规,从而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判断违纪违规问题的性质、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及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的依据。此外,还将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编发了6期审计规范化工作动态,指导审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审计。

(三)强化普法宣传,扩大审计影响

1.每年制定普法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每年初,我局要求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本单位的普法工作要点,并交法规处汇总,提交局务会讨论通过后,下发执行。工作要点主要紧密结合审计业务工作,加强对财政、地税、行政事业、企业、政府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各领域的专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法制宣传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美誉度和影响力,改善审计环境,促进依法审计,我局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以新修订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省审计条例》、《省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宣传工作,将审计法制宣传和审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专家法律讲座、以案说法、审计法制专栏、答记者问、悬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形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审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努力提升审计法制宣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2012年11月,我局专门举办了审计法制宣传月系列活动:一是开展了审计法制工作书画摄影展,征集相关的书画摄影作品,制作了展板供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人士观看;二是围绕审计工作运用的理论、法规知识,以案例分析、知识抢答、错误纠正等形式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三是进行了审计法制宣传论文评选活动。另外,我局还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审计法制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宣传效果。

3.在审计工作中加强审计法制宣传。我局主动服务被审计单位,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注重将普法宣传贯穿到日常审计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专题培训、召开座谈讨论和内审工作指导,并结合日常审计,随时随地向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进行普法宣传,解答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咨询的各类问题,使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加深了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加深了对审计法律法规的了解。

二、“六五”普法取得的成效

(一)现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广大审计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宪法,树立了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提高了审计人员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的意识,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依法审计的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来,我局坚持学法、普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审计工作中充分体现依法执审的理念,并在工作中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等廉政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市共开展审计项目821个,查处违纪违规金额8.61亿元,上缴财政1.9亿元,核减工程款8.70亿元。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三)审计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我局通过各种普法教育活动,明确了审计程序、审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实行了组长审核、部分负责人复核、审理机构审理、审理委员会审定的四级审理制度,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审计组规范程序、完善资料、完备手续。审理和审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审计人员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也越来越少,审计规范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六五”普法两年多来,我局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通过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普法宣传工作上缺乏对普法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普法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9篇

法律环境是指企业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其完善与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及到审计领域,审计法律环境即是指与审计活动、审计行为等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它是审计环境的一部分,而审计环境与审计行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审计行为又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法律环境的现状有助于发现我国审计质量不高以及违法审计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发展从最早的《核定会计师管理规则》到1980年《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再到后来《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强调注册会计师诉讼风险和民事责任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制定和颁布,使得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审计法律体系。而在该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的审计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审计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中也存在一些乱象,诸如事务所低价揽客、给予被审计单位回扣、注册会计师向有关部门官员行贿等事件屡屡发生。而在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不仅没有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反而与企业一起欺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那么,从法律环境的角度来看,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在如今“完善”的法律环境下,上述现象为何没有得到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呢?笔者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法律环境的分析来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法律环境研究现状

从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审计法律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法律环境对审计行为影响上的研究,另一个则是对我国法律环境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法律环境对审计行为的影响 法律环境与审计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好的法律环境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减少违法行为的产生,而一个不好的环境则会造成违法违规行为增多,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在法律环境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影响上,国外的学者,如Simunic(1980)认为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无论是在审计失败被发现的概率上还是在被惩罚的力度上都会提升,从而促使审计师采取措施来加大审计投入或是提高审计收费以补偿法律风险提高所可能带来的损失。Ananth Seetharaman等(2002)通过调查在美国上市的英国公司审计费用的情况,发现这些公司的审计师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而在美国以外的资本市场该类费用则相对较低。Marshall(2006)通过研究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在美国《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颁布前后的情况发现,立法后相比立法前,前“六大”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的审计意见的比例明显下降。Choi等(2008)通过对比15个国家的法律环境和审计费用的情况发现,审计费用和法律风险的高低呈正相关的关系,法律风险越高,审计费用也就越高。而Jong-hag choi等(2009)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论证得出,跨国公司的审计费用的高低是由所在国家法律风险影响的,而非审计的复杂程度。

国内学者,如王爱国、尚兆燕(2010,许云(2011)等人通过选取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建立模型,研究表明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的发表会受到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状况越好的地方,审计收费越高,而审计行为的变通也会增加。刘春苗(2012)通过以发生诉讼仲裁及违规处分的情况作为法律风险的实质性代表来探讨法律风险对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表明都与其显著正相关。郝玉贵、陈丽君(2013)通过回归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法律风险越高,审计收费越高,而提高审计收费的原因是因为在法律风险高的条件下审计成本也提高了,为了补偿这些成本,事务所需要提高审计收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法律风险的高低与审计定价以及审计意见变通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法律风险的提高,受到“深口袋”理论的影响,注册会计师面临诉讼的压力增大,审计成本增加。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首先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发表,其次就是审计投入的增大,以此来降低审计风险,减轻被投诉及赔偿的概率,这就带来了审计收费的增加。可见,对法律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一些审计行为产生的法律原因,认识到低风险的法律环境会促使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但在这些文献研究中,研究者只是给出了一个“低风险法律环境”的概念并讨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却并没有深入探讨这种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因此不足以更深层次的了解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行为的环境因素。

(二)我国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国法律环境的分析中,金一、张建光(1999)通过比较中西方审计环境的差异后表明,相较于西方“法高于一切”的理念,我国各级行政权力超越法制程序对审计活动直接干预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王鲁兵、卢华丽(2002)等则提到了我国的法律环境中存在着立法滞后、有关法规不统一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在执行和解释自己所制定的法规上存在着较多的随意性。而董连德、陈晓果(2002),王良成、陈汉文(2010)等提到了审计准则运用不到位的问题。 其中,前者指出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直接观察到审计准则具体操作情况,因此对审计失败的法律责任的判定就存在着问题。而后者则指出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得到确认, 这就导致了作为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过失的“唯一技术依据”并不能发挥其作用,从而使法院难以对案件作出合理界定。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审计法律环境存在着立法执法随意、审计准则运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判定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导致法律风险低的状况。虽然已有的这些法律文献对我国审计法律环境中存在的现象有所提及,却并没有加以具体系统的论述,大多只是概括性的叙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对我国审计法律环境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法律因素有更深的认识。

三、我国现行审计法律环境分析

影响法律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条文的完善性和实际执行力度这两个方面。法律制度越完善,实际执行力度越高则法律风险越高,法律环境越好,反之则法律风险低,容易滋生违法违规的现象。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环境。

(一)法律条文完善性方面 法律条文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与实际业务的贴合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1)法律内容与实际业务的贴合程度。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审计法律制度与实际业务之间并不贴合,在制定或修订时间上严重滞后。虽然,任何法律法规相对实际业务而言,其所存在的滞后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例外。但实际上,在审计领域前述的滞后性已相当严重,以致潜在的问题已非常突出。例如,在审计法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法律《注册会计师法》从1994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有接近20年的时间,但却从未进行过修订,这使得其中的某些条例已经过时。在《注册会计师法》的附则中,有以下表述:“在审计事务所工作的注册审计师,经认定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可以执行本法规定的业务,其资格认定和对其监督、指导、管理的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然而“审计事务所”从1998年以后就已不再作为机构的名称使用,原有的“审计事务所”则全部改为了“会计师事务所”。以至在现实的语境中,“审计事务所”已渐渐成为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这显然会使人们对法律本身的严谨性产生怀疑,进而可能减少人们对它的尊重。此外,2010年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了《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鼓励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的组织形式,但《注册会计师法》中却未予修订和说明,其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仍然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普通合伙制和公司制这两种,并不包括特殊普通合伙这一形式。我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显然,按照这一规定,全国人大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的法律效力是高于《暂行规定》的。然而实际上,就前述的《暂行规定》而言,其中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要求就突破了现行《注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如此现状,自然也会使人们对有关法律的严肃性产生疑惑。2012年《注册会计师法》终于迎来了一次“大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其征求意见稿。从征求意见稿中虽然可以看出,新的《注册会计师法》对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问题、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都进行了相关修订,但目前新修订的《注册会计师法》尚未正式颁布。可见,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上的滞后性使得法律内容与实际业务处于“脱轨”的状态,当出现实际问题时,在看似“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却无法可依,这自然会纵容违法违规的行为。

法律出现严重的滞后性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其制定的人员上来说,我国缺少审计立法方面的专业人士。审计本就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很好的进行审计工作,而审计立法则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但我国审计人才很缺乏,所以在如何更好的立法和修订法律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次,从其存在的必要性上看,《注册会计师法》其实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从该法实施以来,随着市场、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注册会计师法》修订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从整个社会公众来说,对修订该法呼声高的也主要是审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关注度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审计法律修订者面临的舆论压力小,为了改变这种法律与实际脱轨的状况,就需要加强审计立法人才的培养以及公众对审计关注度的提升。

(2)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从法律法规的内容上看,我国法律条文比较“原则化”,对实务的指导性不高,可操作性差。例如《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二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得利用执行业务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那么,什么样的利益属于“其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所获取的不正当利益的额度是否有限定?而《公司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其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除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这其中“不实报告”的情况该如何界定?由于所审计客户固有风险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的结果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合理保证的含义是指可以有“不实”的情况。那么,法律条文中如何界定“不实”的情况和额度是一个问题所在。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条文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如果这些原则化的规定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说明,在实务中就容易使得判断标准过于“自由化”,使得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逃脱法律制裁或者处罚的力度不够,这也就造成了法律风险低的情况。

法律条文适用性不高的原因在于我国立法过于原则化。有些学者认为这一问题的存在是为了让行政部门获得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即赋予行政部门对所颁布的法律条文进行细化和解释的权利,从而保障其部门利益。但笔者认为,法律条文原则化和“滞后性”一样, 是立法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而为了减轻过于“原则化”所带来的问题,应该对实际判案中所遇到的这类情况进行及时的讨论和汇总,以逐步完善法律条文中所存在的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二)实际执行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审计环境中,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其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指引和评价等方面,而其社会作用主要是指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等。从其规范作用上来看,法律在执行力度上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并不严重,主要是警告和罚款这两种行政处罚。相比而言,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股东及利益相关人则需要承担巨额的民事赔偿。可见,我国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出现违规违法行为时所面临的实际法律风险并不严重,这就造成了违法审计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下,法律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威慑力。此外,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在诸多审计失败的案件中,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广大的投资者。投资者最需要得到的赔偿是对自身的经济补偿,而非仅仅是对违法者的刑事或行政处罚,因此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在法律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法律环境。

导致法律执行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行政、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的问题所致。在有关审计的法律条文,如《注册会计师法》中列明违反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违反规定的注册会计师“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其执业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而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也主要是诸如上述的规定。对于这一现象,王利明(2001)认为,这是由于立法者对法律责任的片面认识以及证券市场本身高度复杂的特点而带来的对受害人损害程度难以准确判定所引起的。因此,从根源上来看,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发展还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从立法者和市场内在运行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否则,以行政处罚为主的责任方式并不能对审计行为的规范起到较为实际的约束作用,而且也不能真正起到补偿“受害者”的作用。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言,行政处罚并不能起到震慑作用,这就容易滋生一些违法违规的审计行为,导致信息披露不实的几率大大增加。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审计方面存在制定或修订时间上滞后以及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差和处罚力度不高,偏“行政和刑事责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低风险的法律环境,而在一个低风险的法律环境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注册会计师就得不到强有力的规范和监督,自然就容易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因此,要想改变我国低风险的法律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一)加强行业宣传,提高公众对审计的重视程度 由于目前很多投资者和企业的管理层对审计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和信任,这固然是由于审计行业本身所存在的诚信等问题所导致的,但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也反过来使审计行业中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旦社会公众增强了对审计作用的认识,那么自然会关注实施进程以及其实施效果。而随着公众关注度和重视程度的提升,无论是在审计法律修订的“及时性”上还是在对审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及方式的改进上都会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当然,要提高公众对审计的重视和了解,也需要审计行业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和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培养审计方面的法律人才 由于审计专业化程度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中,对于审计责任的认定比较困难,所以应该针对这方面培养专门的人才,对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同时也可以对有关审计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更为有效的建议。

(三)改进法律过于原则化的弊端 针对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的现象,可以通过将实际判案过程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进行汇总,再由专家组讨论出具体的操作方案以便减轻过度“原则化”带来的危害。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可加大审计工作者的立法参与度。因为相对来说,身处“一线”的审计工作者是最了解我国审计行业实际情况的人,通过他们的参与可以使得所制定出来的法律更具有适用性。为此,这也就需要立法的相关机构增加立法的透明度,提高审计工作者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四)建立法律实施的回馈机制 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观察员或定期对相关的司法人员进行访谈来及时反馈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法律风险的高低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努力的填补法律的空白却不注重法律的适用性和效果,所制定出来的法律条文也只能“束之高阁”,没有实际用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行业面临着更多挑战,如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切实的发挥其作用,需要一个完善且适用的法律环境的支持,而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环境需要摒弃一味地做大做全的浮夸意识,切实从我国国情出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爱国、 尚兆燕:《法律惩戒、审计意见与审计变通行为――来自上市公司的数据》,《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王鲁兵、卢华丽:《试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金一、张建光:《中西方审计环境比较》,《江西审计与财务》1999年第7期。

[5]董连德、陈晓果:《审计环境与CPA审计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湖北审计》2002年第3期。

[6]王良成、陈汉文:《法律环境、事务所规模与审计定价》,《财贸经济》2010年第4期。

[7]王利明:《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8]唐杰:《从法律环境角度谈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刘春苗:《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对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类型影响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0]许云:《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1]Simunic,Damiel.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

[12]Ananth Seetharaman,Ferdinand A.Gul,Stephen G.Lynn.Litigation risk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UK Firms cross-listed on US markets.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2(33).

[13]Marshall A, Raghunandan.G.K, Dasaratha.V.Rama.Auditor Decision-making in Different Litigation Environments: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Audit Reports and Audit Firm Siz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6(25).

[14]Choi J H,Kim J B,Liu Xiaohong.Audit pricing,legal liability regimes and big 4 premiums:theory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

审计法规论文范文第10篇

《广东审计》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主要刊登审计理论探讨和审计科研论文,宣传审计法规知识。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上一篇:审计证据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本科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