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的三维视角诠释苏州留园的造园之美

时间:2022-09-12 03:19:00

动漫的三维视角诠释苏州留园的造园之美

摘 要:留园的整体重视亭台轩榭的布局,精于假山池沼的配合,通过花草树木的映衬,实现近景远景的层次感。处处显示了高超的造园艺术手法。

关键词:三维视角;园林艺术;造园之美

苏州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下塘,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它以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虚实相间,令人叹为观止。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了层层加深的气氛,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的整体重视亭台轩榭的布局,精于假山池沼的配合,通过花草树木的映衬,实现近景远景的层次感。使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继有七百米之多,有一种移步换景之妙。建筑物约占园内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高超的造园艺术手法。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园林中居冠,厅堂、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呈现出前宅后院的形式。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之精髓,设计者采用了大小、曲折、明暗、收放等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将园中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留园的面积有限,设计者在庭园的空间设计上,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在建筑空间的造景上借用含而不露,渐渐入佳境的布局让人感觉新奇,神秘。采用曲廊、画窗空间造景元素,使实景与虚景相互切换,在狭小的空间中转折回旋,大大拓展了观赏的空间,形成了无径不曲、无处不幽的特点。它的建筑密度达到了20%左右,重楼叠阁,雅致简远,建筑和庭院的空间组合得恰到好处。

走进留园,便能感受它卓尔不群的建筑艺术效果,设计者运用了明暗、大小、方向等对比手法使高墙之间蜿蜒而下的走廊看似单调,细细品味却又意趣无穷。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位于过道尽头,若隐若现的湖光山色在中部景区。绕过门窗,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眼前景色一览无余,利用这种曲折狭长、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宽阔的主要空间形成了强烈对比,达到了一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园,园中之馆。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有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同时也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园内在建筑布局上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感觉弛而不张。这种疏密的对比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建筑的立面处理。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就可以同时环视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内西区则体现了一种山林野趣。

留园秉承了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格局忌平直而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折,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就会产生一种玩味无穷无尽的妙趣。由此,曲折也导致了意趣的深邃。留园的入口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一片绿荫至水阁部分的空间处理由于设置了一片临空的隔窗,从而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自曲溪楼至西楼,自五峰仙馆至揖峰轩,都是借空间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这些空间的转折,收敛,开合使行进路线变得更加迂回曲折,可见留园是借空间的交错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

留园在运用空间渗透的手法方面亦是十分卓越的。如:古木交柯向西透过门洞窗口可见绿荫及花步小筑庭院,由于穿过以柱,栏杆,挂落组成的两重“框隔”,从而使空间显得更深远;自敞廊向北透过漏窗看园中部景区,由于隔着一重网格看,因而使意境更加含蓄深远;留园鹤所,临五峰仙馆前院的一侧满开窗洞,从室内可透过巨大的窗口而看到整个庭院,内外空间即有分隔又互相连通,从而使二者互为渗透。整座留园开合有度,动静结合,章法可循。在其总体布局上,“园林建筑宜独处,宅舍宜连屋”,园中建筑物多半表现着“三维”的外貌,并且都处于“视线的收束”地位中。留园的建筑空间造景可谓真正是人与自然融和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马松麟.虚实相生,有无相成——沧浪亭化实为虚的营造手法之研究[J].浙江大学,2011.

[2] 员勃,等.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适景[J].美术大观,2008.

上一篇:浅谈四川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反思 下一篇:对外语学能差异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