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时间:2022-09-12 11:58:15

新农村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1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完成。而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截止2010年末,在54874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5%,小学占51.1%,初中占35.1%,高中占5.1%,大专及以上只占0.2%。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严重束缚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0农业人口中占有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300多人,法国为200多人,日本为100多人,西班牙也达到了50多人,我国目前仅为5人。由此可见,我国培养农业后备技术人才的学校高等教育仍有待提高。根据国际通常的惯例,从事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高、中、低3个级别应该保持在6:74:20左右的水平。而目前我国的比例则为8:37:56左右的水平,截止2010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00万人,其中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2万、76万和189万人,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尚待提高。每个农业人员能够养活的人口数发达国家一般为50~80人,而我国仅为4~8人,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强农业高等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1.2现代农民工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物质水平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新的要求,广大农民要求其子女接受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广泛的共识。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地域的限制、经济的制约等因素,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存在不均等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农民子女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的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有文化的农民参与,而农民子女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生力军,是农村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若接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将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其作用与效果将十分明显。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70%,标志着我国开始步人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高考分数划线不实行统一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家庭思想上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以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与农村总人口数不成正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年限普遍要比城市居民子女低2~3年。但相比于每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和高中毕业学生人数,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仍显不足,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高考录取率一般在66%~72%,每年还有30%左右的高中毕业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偏远山区农民子女的辍学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的差异较大,导致较多农民工子女市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客观原因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农民工子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加强教育与培训力度,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后继农民。

1.3新生代农民提高个人素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新生代农民的个人素质主要表现在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提高新生代农民的个人素质,势必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帮助,这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东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的农民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截止2010年底,我国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农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4%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从未受过任何教育。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一般在10年以上。由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培养,我国大部分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差,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等能力不强,缺少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影响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绝大多数农民由于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就无法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就会感到茫然和困惑,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胆识与谋略。由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定要重视对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工作。

1.4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有好的领导干部队伍,要有好的领导干部队伍,就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指导作用。农村干部主要包括乡镇政府干部、农业干部、乡村基层干部等,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线,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和进程。目前,我国农村干部总体受高等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村干部对自身受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这就影响到其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主要体现在政策水平偏低,对党的农村建设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落实不到位,最终很有可能导致群众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干群关系。另外,大部分农村干部由于所学专业有限,自身科技能力不高,缺乏应有的农业科技知识,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上起不到相应的指导工作。从知识结构来看,很多农村干部任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截止2009年底,全国农业系统共有农业行政管理人才80.4万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05.1万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50.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79.0万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技术工人58.5万人,虽然受高等教育人数较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相比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干部队伍人数仍然较少,尤其是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一定的农村基层工作任务,其素质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重视农村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这就为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为了改变过去我国高等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就必须加强新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高等教育应整合资源,完善自身建设,面向农村,服务农村,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改善农村高等教育落后状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2.1制定适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招生政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利用各种条件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源的招生数,也可以展开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等方式,从中等学校和职业中学中招收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加强高等教育同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农业高等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在招生策略上,学生来源应该更加广泛,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尤其是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还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如农村地区可以和一些高校联合举办农村干部大专班、专业证书班、农业项目带头人学习班等。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来发展我国农村高等教育,一些国家对农村高等教育采取了地区性大学、专业学院、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以及远程教育来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国也完全可以采取面向农村各县各镇乡,将全日制、非全日制以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教育种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教育管理模式来看,可以采取弹性、开放式和灵活的教育方法。

2.2创新适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应该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特点,农村高等教育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进行农业技术讲解时,可以采用小班式的方式教授易被广大农民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讲解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时,应重点加大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让广大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把握市场最新的节奏,避免因增收而卖不出价钱和市场行情火爆而缺少产品的供给。另外,可以吸取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推进整个农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培养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人才。

2.3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需要的课程与专业

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由于所针对的人群不同,课程专业和普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专业也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中国农村的特色和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贴近广大农民生活的课程,要突出农村和农业特色的专业性、地方性,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学科专业领域,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使广大农民接受高等教育后能掌握一些农业生产中必备的技术,对广大农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4加大对农村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教育离不开来自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及个人的帮助与支持。政府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其模范表率的作用,加大对农村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每年的财政收入中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对农村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作为各级企业,有其是扎根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应该要对农村高等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企业可以从单位获得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职工的福利用于对该企业职工的再培训,这样既提高了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还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与规划。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个人来讲,也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在增加个人财富、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建立长远的目标,要改变过去物质丰裕、知识贫乏的现象,加大对个人再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树立自觉参加农村高等教育的新观念。

2.5推广普及农村高等教育的终身制

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延续性,就一定要加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因此,应该要对农村高等教育的终身制加以重视,可以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要鼓励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尽可能实现覆盖广的局面。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农村高等教育的活动,有其是在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的作用,加强农村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民办高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终身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3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制定适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招生政策,创新适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需要的课程与专业,加大对农村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推广普及农村高等教育的终身制以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和路径来服务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我国的农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让农民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高校师范实习被动策略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师工作开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