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实习被动策略

时间:2022-07-16 11:10:19

高校师范实习被动策略

一、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情况不容乐观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没有实践就无法真正实现知识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教育实习是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师范专业学生走上教师岗位的关键环节,而“教学工作的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历来受到重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教育实习面临的是一个倒逼的严峻形势。新课改历史教材以专题史为形式的模块化设计编排,颠覆了传统的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编排原则;模块化设计打破了以往知识系统的线性框架,使为中学输送合格师资的师范专业高校丧失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话语主动权,倒逼着师范专业高校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教材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对师范专业实习教师线性知识结构系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实习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学科交叉性强,难以把握。对中学教师而言,也是不小的考验。加上民族地区中学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新课改进程相对滞后,因而缺乏指导实习教师的经验与信心,也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再次在教学管理方面,新课改后的课程结构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增加了教学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难度。民族地区中学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也未能及时建立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强调必修课忽视选修课等传统应试教育管理方式,势必造成新课改管理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改初衷。最后,民族地区新课改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民族地区财力有限,新课改所要求的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物质条件比较缺乏,导致部分新课改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如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运动场地狭小、实验设备单一等。民族地区学校实习条件还较为艰苦,办公场所不足,生活设施不全。民族地区教育实习交通与信息便,教育实习与考研报名、公务员报考、找工作等在时问上的冲突,使实习教师在高校与实习学校两地往返奔波,势必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被动状况归因

在新课改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对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实习理应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处于区位劣势、教学与管理理念更新不快以及条件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应重视。但客观事实是,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却陷入了被动。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制度与环境等方面来思考。首先,现行高校评估体制和高校行政化不良倾向造成教学中心地位削弱。现行高校评估体制虽然生产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导致处于区位劣势与科研实力较弱的教学型民族地区高校的被动错位:重科研,轻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教育实习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也在所难免。同时,高校还普遍存在的行政化导致外行管理内行,轻视师范素质培养,应付教育实习,指派不熟悉中学教学与管理的非专业课程教师,甚至是无任何教学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教育实习等违反教学规律现象的产生。其次,民族地区高校缺乏与中学沟通的意愿及其良性互动机制。高校与地方中学虽同属文化教育系统,同样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二者之间权力与地位不对等。中学虽有意愿加强交流,尤其是新课改下的民族地区中学,希望得到声望颇高的本土师范专业高校的指点与帮助,但结果令人失毕。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定位不同及其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是交流不畅的原凶之一。大学强调学科的专,中学强调基础的全;大学是开放的、自南的,中学是相对封闭的,二者始终难以碰撞产生火花。最后,就业选择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因此造成的对教育实习的时间打压,客观上导致实习教师对教育实习的轻视,从而影响到教育实习效果,进而导致教育实习学校的频繁变换。

三、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改进措施

为摆脱新课改下的被动局面,增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民族地区高校和师范专业学生除了应加强专业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首先,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应有更为充分的认识。教育实习是实习教师练兵的大好机会,是师范专业学生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环节;从就业方面来看,虽然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整体高于非师范专业,但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对师范专业的就业应有紧迫的认识;同时高校职能部门与院系也应搞好服务,为教育实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体制上来看,应适当增大包括教育文习在内的教学在高校与教师评估体制中的份量,才能全面调动高校与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目前教育实习的不利困境。

其次,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从课时来看,在控制课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部分缩减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时,或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或适当增加能提高师范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专业课程的课时量;从课程体系上来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可调整的空问不大,公共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很有必要;从课程结构来看,适当增加实践课课时,如_二字一话、课件制作、活动策划与组织、演讲比赛,等等。从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来看,依据新课改教材设计的模块化特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也须相应调整。以历史师范专业为例,依据新课改教材设计的模块化及其存在的选修与必修课之分这些特征,“两通”(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教学也可以内容为专题进行讲授,突破史学教学内容的国别史、地区史的传统模式,消除实习教师专业知识与新课改教材内容的结构差别,实现与新课改模块化教材的接轨

第三,拓宽交流渠道,拓展交流方式,建立民族地区高校与中学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不要到教育实习时才想起中学,也不要到面临新课改带来的教学与管理困惑时才寻求高校指点。高校拥有教研教改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学分制实施经验、支持教学与管理的资金与资源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民族地区中学拥有教育实习场所,新课改前相对成熟的中学教学管理经验与制度,一大批教学能力突出的教育实习教学指导教师,以及潜在的就业市场等长处。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性较强,这是二者交流合作的基础。因此,拓宽交流渠道,拓展交流方式,建立民族地区高校与中学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确有必要。高校可定期派遣具有较高教研教改理论研究水平和富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对实习学校进行业务指导,保障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以改善实习条件,及时与中学分享学分制实施经验与高校招生考试的最新政策信息;定期邀请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帅为师范专业学生传授教学经验,介绍教学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等;定期接受实习基地学校的师资培训,满足其深造需求;不定期派遣师范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学校见习,以便熟悉中学教学与管理的各环节,适时掌握高考命题动态,缩短实习教师到合格教师的磨合期;邀请实习学校学生参观大学校园,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第四,民族地区高校应以实施学分制为契机,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目标,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辅助手段,精心设置选修课,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选修不同专业与学科的课程,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充分理解学科的交叉性,不但能很好地落实学分制,而且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标。起源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学方式。”吉首大学师范专业学生人数不多,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提供了便利。

第五,继续加强基本师范素质的培养,充分挖掘高校社闭的师范素质培养功能。在计算机运用渗透到生活各层面的今天,师范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山现整体下滑的态势。应继续加强“i字一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开展备课、说课、演讲、试讲等比赛活动;并改革与丰富考试方法,口试与笔试并行,辅之以学生相评价,督促学生进步;重视现代教学技能的培养,激励学生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网上教学资源搜索与利用等竞赛活动;充分挖掘高校社团的师范素质培养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组织社团活动,争取锻炼机会,学会跟人打交道,全方位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为今后的班主任作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严格落实教育实践课的要求,坚决杜绝教育见习的异化和走过场倾向,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实践课的反馈机制。改革与完善教育实践课的反馈机制,教育实践不是提交一个报告就完事,高校与实习学校应对教育实践这一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要有事前联系,事中调查,事后回访,力求客观完整。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教师的必要步骤。为扭转新课改下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被动,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做出调整,才能适应新课改后的新形势,稳定教育实习基地,提高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上一篇:大学俄语教学法探究 下一篇:新农村高等教育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