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09-12 04:40:15

教学反思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缺乏反思意识、反思效率低下、反思方法欠缺等问题。可见,注重教学反思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高教学反思效率等是解决存在问题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1-02

反思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反思的意义早有论述。《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都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国外对于教学反思的意义也不乏精彩的论述。例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只靠以往的经验,教师要想有所成长是不可能的,更无法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得失,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缺乏反思意识、反思效率低下、反思方法欠缺等问题。

一、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反思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反思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师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遗憾的是,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不知反思,不愿反思。例如,有的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额外负担,认为是浪费时间,所以往往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勉强应付。这样,教学反思就只能是为了反思而反思,教师不仅无法从中得到收获与进步,反而成了教学反思的奴隶,其教学反思根本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二)反思效率低下

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积极进行了反思,却由于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致使反思效果不佳,效率低下。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往往只着眼于表面现象,满足于感性经验,而不能深入到理论探索的层面。例如,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这样的:“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学生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经验型反思即使写得再具体,充其量也只是教育叙事,缺乏深刻性,更无理论升华,效果可想而知。

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而导致反思效率低下。据调查,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么写的教师约占20.4%;从教师备课资料笔记看,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普遍偏低。例如,某教师的同一本备课笔记中有10节课的课后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有些教师对教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往往苛求自己。当课堂教学的效果与理想出现较大差距时,他们就完全归咎于自身,其自我反思则成了“自虐”,结果自己因反思而痛苦,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还何谈反思效果?

(三)重教师,轻学生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教”与“学”是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反思,并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的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忽视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思考,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就无法充分发挥。

(四)重全面,轻系统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了解、认识了教学反思的重要价值,并付诸了实践。仅以公开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为例,在CNKI(中国知网)以“教学反思案例”为关键词检索,即可得到从1989年至今的相关文献9962篇,其中,1989年至2000年仅有23篇,而2002年以后每年的文献篇数都呈较大幅度增长,2012年的发表量达到了1742篇,比1989~2000年的发表总量增加了32倍多。可见,教学反思已经引发了教师的良好效应和较强反响。

分析现有反思案例,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虽然都写得结构完整,内容全面,且多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的改进措施等角度全面地进行了陈说、阐述,但是由于过于机械化、模式化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全面性,以致大多缺乏具体性、针对性和深刻性,从而注定它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此外,反思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对问题缺乏思考的深度和较为连贯、系统的深入分析和认识。效果不佳,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而这往往也致使不少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实效性产生怀疑,甚至严重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更无法形成反思意识和习惯,难以促使教师进步。

二、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鉴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建立教学反思的意识,坚持写教学反思,一方面要逐渐地提高教学反思笔记的撰写能力,连贯、系统地阐述问题,增强反思成效。

(一)教师必须建立教学反思意识

建立反思意识的当务之急是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反思。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观察、分析,直至获取直接的、个人化的教学经验的自我认知过程,即对个体经验的自我总结、回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呈现为: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确定对策――优化成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能动、审慎地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再造和重组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把教学反思作为任务、负担,而应正确认识,乐于反思,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从学校层面看,也不应只对教学反思量化评价,而应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来促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学反思,杜绝应付,追求实效。

(二)教师必须提高教学反思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实施和落实。尽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具有普遍性的,但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带有教师的鲜明个人色彩,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体现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需要首先从宏观角度反思,把握教学实施策略的有效性、科学性,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1.看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表现个性、体验成功与愉悦的平台,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场合,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安排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浓缩教材的能力,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一般看,在一节课中,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而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性学习、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0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时间安排上直观地确认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

2.看反思随堂训练的指导是否到位。随堂训练,是教师最重要、最直接地接收学生学习反馈的途径之一。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把本应随堂训练的内容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实际无效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上。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本属于课堂上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很不明智的。

3.看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是否有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充分、独立思考为前提,发挥学习小组的管理和相互督促的作用,力争把最重要的课堂反馈完成于课堂之内。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合作学习的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三)教学反思应注重连贯性、系统性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还应该注重反思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反思的连贯性,是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应针对自身教学方法等需要提高的方面设计连贯、系统的反思方案,以便提高反思的针对性和效率。具体来说,一要多记录,勤观察,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反思;二要学会观察,善于从细微处发现事件的教育意义,以小见大,及时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三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教学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反思帮助、促使教师不断地进步与提高。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双手浇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