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7 08:27:06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此,要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习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学会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兴趣;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36-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接受知识的载体。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以提升。有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所授内容,自己不能自主学习,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学会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他们指出了兴趣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爱好学习,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学习,不觉得学习是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可见,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而这种力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维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目的总是要使学生乐学、主动学习。一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文活动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学要有成效,必须讲究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现以课文分析法和写作指导法为例说明如下。

课文分析法包括:思想内容,组织材料,表现手法等。思想内容分析要抓住四个方面:第一,思想和内容。第二,段落和思路。第三,题目和头尾。第四,背景和作者。材料分析要抓住四个方面:第一,材料是否详尽。第二,层次结构是否清晰。第三,选材是否典型、新颖。第四,衔接是否紧密、自然。表现手法分析,不同文体有不同方法。如分析议论文,主要分析论证方法:如何提出论点,如何用举例、比喻等方法证明论点,如何用总结、希望等方法写好结束部分等。

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独立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在指导“怎样写”时,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讲评作文时,遵循少讲授、多启发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中的问题,找到修改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才爱学、会学,体味到学习乐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的习惯。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并且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自学行动的过程,就指望学生会完全打败自学的敌人,从而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懈,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这种能力才有望最终完成”。可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地运转起来。为此,就应注意对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一,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第二,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第三,读书时认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第四,课外读书的习惯。第五,经常练笔的习惯。第六,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地,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毕竟有限,一生中获得的知识要靠自学,语文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浅析小学生抄袭作业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教学反思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