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力量回归

时间:2022-09-12 03:27:43

产品力量回归

如何创新?这个问题已经宏大到无法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可如果横跨3年维度,以创新为标杆去衡量许多人和物,会发现它终将变成一种相同的方法与方式。

在《商业价值》2010年7月《创新热点的跳动逻辑》一文中,将创新的基础环境分为了4个环境波:10-15年波长的运营商网络更新长周期,5-8年的高科技公司创新中周期,1-2年用户市场需求变化的短周期,以及3-6个月应用与服务更新的超短周期。这几个周期的共同作用带动产业的一次次变革,而真正的创新闪电,往往诞生于同时处于上升期的若干个“环境波”能量叠加的波段。

无疑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创新闪电时期,而《商业价值》用3年的时间,记录下了闪电发生的一幕。

从2009年9月《扩增实景重构世界》开始,世界的变化被印在纸上。硬件方面,《拉卡拉:刷卡机进家庭》,终端布局让在线支付变成了家庭行为;《NFC:下一个引爆点》,近场通信让现实中的信息传输变得安全便捷;《壹人壹本:“怪公司”》,中国公司将传统记事本与Pad融合,在中国市场孵化出全新硬件产品;《Kinect与人机交互的未来》,全新的人与机器的互动方式引爆想象空间与商业空间。还有谷歌眼镜、智能手表、人体传输……硬件以物化的方式,代表新时代向社会发出强烈的信号。

软件方面,2009年《社交游戏大爆发》,在以Facebook为首的“新世界”中,游戏找到了新的社交支撑点;2010年中国《客户端崛起》,当接入互联网,传统的PC软件业焕发了强劲的新生命力;2011年《推荐引擎:信息逆流》,借助算法,用户链接内容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寻找变为获取;2012年《Web App来袭》,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互联网基础标准的变化都会在随后几年带来应用创新的大爆发,HTML5逐渐被接受之后,Web Apps不断引发创新风暴。

我们不仅记录,从一个个案例,我们还在探寻这些创新产生的原因,和创新背后人的态度甚至价值观,比如2010年10月的封面报道《豆瓣:“慢公司”》,我们发现豆瓣的意义,在于让中国互联网保留了一种少见但也最了不起的模式――对产品和用户体验的绝对专注和持续改进。

我们将创新的当事人请到了现场,连续两年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创新工场李开复、小米公司雷军、360周鸿、UC俞永福、豆瓣杨勃、开心网程炳皓、美团网王兴、3G门户张向东等人与大家分享他们的体验,而无一例外,他们都自称“产品经理”。2011年2月的《中国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时代》中,我们发现,产品经理阶层正从一个默默无闻、被忽视的地带跃升上主流平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加速融合、大企业生态系统竞争的开始,以及新兴投资模式演进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而在2012年同一月份,《中国互联网产品力量崛起》更加确认,在这个时代,唯有创新的力量和产品的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获得持续成长能力的最大支撑。

产品的力量,这是回答“如何创新”的终点,更是所有创新开始的起点。不管是硬件或软件,只有专注产品力量的一群人,才能在创新闪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极客精神。

由此开始,我们发现“产品方法论”不只局限IT互联网,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力量。2010年10月《皮克斯如何震撼世界》中,这家不同以往的“创意、技术、商业型”公司用20年时间颠覆好莱坞电影,背后是一群充满极客精神的电影产品人。而连续报道的汽车行业,这个被我们定义为“最大的移动终端”的设备,在苹果、谷歌等的冲击下正逐渐改变过于传统的思维。

就像《商业价值》2012年4月“极客之车专刊”题为《极客改变世界》的文章所言,“极客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不仅局限在物质层面,崇尚科技、自由和创造力的极客精神正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意识形态。”

上一篇:360新推出的搜索会成功吗? 下一篇:移动三国 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