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时间:2022-09-12 01:19:39

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摘要:叙述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概况,然后深入剖析了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工作的现状,主要指出现今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业务

1.引言

随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经济扩大内需的需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方法,以保障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更多金融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因此,通过剖析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2.1信用风险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用卡业务是完全建立在对持卡人信任的基础上,特别是贷记卡,它采取的是完全无抵押、无担保的方式,这种方式给持卡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发卡行与持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借款人对其自身的包括风险状况在内的有关信息的了解肯定比贷款人知道的多,因而影响贷款人做出准确决策。现代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贷款发放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潜在的不良贷款的风险往往来自于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人。银行为了弥补贷款风险与损失,在贷款定价时,常常索取一定的“风险”利率。因此,在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下,使得高风险的借款人增加,而低风险的借款人减少,从而增加了总贷款资产的风险度。

道德风险是在贷款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贷款人发放贷款后,将面对借款人从事那些从贷款人角度看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如果持卡人在获得信用卡之后发生失业、财务状况恶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导致持卡人资信状况发生改变的事项,发卡行往往不能得知实际情况,即便得知其资信变化的状况出现,但在持卡人未出现失信的行为之前,发卡行仍不能采取强制行动。

(二)持卡人失信

持卡人失信是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在客观上,由于资信状况恶化而无力偿还透支款。持卡人的资信状况与其收入状况、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健康状况以及突发事件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持卡人的资信状况,并直接关系到其还款能力。如果持卡人的偿还能力恶化到不能支付透支款时,损失就由发卡行承担。二是主观上,持卡人在申领信用卡时故意夸大自己的资信能力,或在使用过程中故意违反或规避信用卡章程和协议的规定进行恶意透支等,甚至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同时从多家银行申请信用卡,以债养债。

2.2特约商户操作风险成因

(一)操作过程中存在过失行为

导致特约商户操作风险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发卡行培训不足、商户管理不严而引发的不规范操作。如服务人员压印签购单时,没有将信用卡内容压印、漏压或压印不清,造成“无卡号收据”,使发卡银行无法结算;填大小写数字时,没有填大写金额,没有经办人签名或盖章,使居心不良的人可涂改小写金额,而无法追究责任人。

(二)特约商户与发卡行在信用卡风险责任划分上的不明晰

形成特约商户操作风险的主导原因在于特约商户与发卡行在信用卡风险责任划分上的不明晰。从目前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件可以看出,如果特约商户无法辨别持卡人身份的真伪,导致信用卡被冒用,发卡行在与商户发生诉讼时,通常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虽然这类操作风险在特约商户发生,但是发卡行通常要承担此类损失。这样一来,特约商户就会放松对信用卡风险的控制,或利用可趁之机进行犯罪。

(三)违规参与信用卡套现

造成特约商户操作风险的另一个成因是特约商户的唯利是图的心理,个别特约商户的操作人员为了不劳而获,上下串通或与持卡人勾结,通过受理有问题的信用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

2.3欺诈风险成因

(一)先进的交易结算系统的弊端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先进的结算网络,尤其是日益完善的ATM、POS机以及网银等多种现代化的交易平台的建设,彻底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结算方式的时空限制。然而,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交易结算系统,却为企图以信用卡进行犯罪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入口”。

(二)持卡人的不良用卡习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随着信用卡热潮的来临,不少社会公众加入到信用卡大军中来,但有不少持卡人对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认识更是少之甚少,随意泄留个人信息、未妥善保管密码、身份证和信用卡一起丢失等一些不良的用卡习惯为利用信用卡进行欺诈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2.4内部风险成因

(一)发卡行的风险控制意识不足

一是,部分发卡行对风险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市场、轻风险”倾向,把精力主要用在扩张市场上,在面临市场、发卡等指标考核压力时,风险往往被淡化、回避甚至搁置。二是,部分机构对风险控制认识片面,将风险控制等同于应急处置,没有从信用卡业务的关键环节入手防范和控制风险。三是,部分机构仅仅讲求防范自身风险,尚未站在业界和社会责任高度看待风险控制问题。

(二)风险控制经验和人才欠缺

在实际操作上,特别是在风险控制这方面,有科学管理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太少,难以满足银行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加之,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银行培训机制的问题,一些从事银行基层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技术贫乏,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他们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办理信用卡,而往往根据个人的价值取向、人格魅力、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风险偏好等来行事,这就加大了发卡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难度。

(三)风险控制技术落后

技术力量是风险控制的根本保障。在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手段方面,国内银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很大,特别是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目前,发卡行对申请人的审查只能靠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人工审查,主要审核方式是通过电话与其工作单位和担保人核对,核对方式落后,无法保证核对情况的绝对真实可靠。对于资质审批这样与风险控制关系密切的环节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不免造成风险信息反馈慢、风险处理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

3.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分析

一、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

我国信用卡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未建立起公开、透明、完整、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且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二、配套法律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一)相关法律建设滞后

伴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深入推进,相关法律及规范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日新月异的信用卡发展速度及法律法规本身特有的延后性,使得信用卡业务的法律及规范总是稍显滞后。

一方面,现行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在实际适用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效力层级低,部分内容不适应信用卡实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信用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业务,如委外催收的催收作业规范、个人征信过程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过度授信导致的个人破产等问题缺乏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明确,这些均对中国信用卡继续向纵深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缺乏信用卡行业协会

从我国目前的监管情况来看,有两个监管机构,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个是银监会。就其监管内容来看,与信用卡业务有关的清算、交易安全和征信工作的监管归属于人民银行,市场准入、退出以及内部风险的监管归属银监会。但是,从行业自律的角度来看,我国信用卡行业还缺乏同业行业协会,与信用卡业务有关的各项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发卡行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既不利于信用卡市场的公平竞争,又不利于抵御行业性的信用卡风险。

三、信用文化建设不足

(一)信用交易规模小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社会的信用环境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信用风险理念、破产理念等与信用制度关联度极强的理念,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失信状况越演越烈

随着社会向市场经济迅速转轨,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打破了原本就不强的道德约束力,守信的风气逐渐淡薄,失信的状况愈演愈烈,信用风气有所减弱。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失信者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持卡人恶意透支、多行授信等现象屡屡发生,给发卡行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和经济损失。

四、发卡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不足

以上三个方面是针对于发卡行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进行的分析,发卡行内部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主要是在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工作。

(一)粗放式营销隐埋险种

近年来,国内各发卡银行忙于跑马圈地,市场拓展速度与风险控制水平的跟进不相匹配。各家银行纷纷推陈出新,大举推行各种营销手法,集团式推广、送礼品屡见不鲜,降低发卡门槛、变相降低利率、免年费时有发生,造成信用政策不统一、授信分散、效率低下,往往带来大量的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敏感脆弱且波动很大,各发卡行若不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势必会对信用卡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 征信审批环节

发卡行在征信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不足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成立之前的信用审批工作面临着客户信用记录缺乏的局面,加之我国信用评分技术较为落后,使发卡行不能对信用卡申领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状况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申请时,在确定了初始信用额度后,通常很少对这一额度进一步调整,而不像工商管理部门那样具备年检制度,每年都会对企业的执业资格进行审定。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持卡人的经济状况都是动态变化的,当持卡人的身份、职业、经济状况等发生变化,尤其持卡人经济能力下降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必然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落后的监控体系

目前我国发卡行在信用卡交易异常监控上的研发投入较少,发卡行对持卡人交易的检测仍以人工方式为主,异常监控工作人员一般通过报表和数据对各种持卡交易进行分析和鉴别,这样的鉴别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度极差。落后的异常监控手段与持卡人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极不相称,为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参考文献

[1]张朋.美国信用卡法律规定现状及其特点[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9月.

[2]阿汝娜.建立征信体系杜绝信用卡风险[J].北方经济,2006年1月.

[3]尹龙.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的发展[J].中国信用卡,2008年2月.

[4]李伟.信用卡业务井喷式发展下的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08年1月.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和作... 下一篇:浅谈规避风险投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