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历史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1 07:10:24

高中学生历史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以及运用知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高中生的历史知识,不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初中阶段。他们能够自己从历史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上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上课时虽然对教师的细节描述和材料介绍仍感兴趣,但已不满足于感知,而要求了解知识的价值和知识中更深层的意义,所以对教科书的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过,高中生的历史知识,严格来说,也是有缺陷的。历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提供的情况表明:许多高中生历史知识遗忘率高;错别字多(如把“荀子”写成“苟子”,“尚贤”写成“尚闲”等);概念不清(如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混同);空间概念模糊(如分不清布达拉宫与雅典卫城);史论脱离;人物与事件张冠李戴。从深层意义上说,这些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在头脑里充塞了一些杂乱无章的历史名词、概念、口号,而没有经过思维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没有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和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没有掌握一些具体史实的时代属性和历史地位,对历史发展规律缺乏认识。于是他们在运用历史知识发表议论时,便无从对应课本知识背景,找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能拼凑出一些万花筒式的“奇文”,导致每一年高考试卷中都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如:“50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我们难从这些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事实中获得有关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刻启示。

第一,要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和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情操,使高中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促进他们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进而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表象深入到把握历史的本质中去,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培养理论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样做对学生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学会思维方法,开拓视野,都有好处。此外,加强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互相渗透,使文科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构架,促进学生理论思维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为此,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增长才干,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由于高中生理论思维能力已大大提高,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历史过程,寻求历史结论,使他们在独立的探索中进一步发展理论思维能力。为此,可多实施独立作业,多开展课外活动,有条件地指导学生撰写一些小论文,让学生的成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要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应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向学生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操作流程,甚至可专门开设“学习方法课”进行指导帮助。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努力做到。

第四,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智能发展的水平。大量调查统计材料说明:学生喜欢条理分明,线索清楚,分析深入浅出,叙事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动脑又动手的教学方法;不喜欢照本宣科,也不喜欢为迎合学生兴趣而抛开书本讲故事。既不赞成老师从头讲到底,也不赞成课堂上只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他们希望老师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这些要求,历史教师必须予以满足。

总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在深化教材内容、启发思维、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能力、形成基本观点方面,多下工夫。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资源开发新途径 下一篇:如何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