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公共服务论文

时间:2022-09-11 06:26:08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公共服务论文

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近30多年来,中国由于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均取得了足以让所有中国人自豪的辉煌成绩。其丰硕的发展成果不仅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使中国体育事业面貌一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竞技体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但冷静下来,应该看到,正在经历全方位发展模式转型期的中国,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中国体育同样面临这一现实,即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大众体育需求总体不能充分满足。此一现状有力的折射出中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体育总量供应不足,公共体育投入短缺,人均体育资源偏少,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研究认为,形成这一瓶颈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体育制度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公共体育产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并且,在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其动力机制、组织领导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内部模块联动机制和指导培训机制,也就是系统运作的方式上出现供给的机制内显种种缺陷,从而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各部分的构造、功能、特性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调控。大量调研显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相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较为滞后,差距仍然较大。就地区而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地区由于沿海的便利性等,经济发展超前,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其中就包含着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扩大,由此造成我国东中西部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状况。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在占国土2/3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更加需要着力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在镇(乡)、村建设中的地位低、供给的水平低、而且供给的针对性缺乏,供给的机制缺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以特色鲜明、务求实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手,把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长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2群众观念下加强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体育服务的群众观念及群众路线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中,倡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这条路线。建国初期主席就为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即强调了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目标指向,同时也体现了鲜活的人民特性,阐明了人民体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题词是指引我国体育工作发展的一盏明灯。当前,从民族复兴的意义上,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夙愿。然而,中国梦需要体育梦做强力支持,全体中国人民不仅要从建设中国梦的宏观视野认识体育的重要性,还要从体育事业的发展来促进国家强盛的基点上努力探讨“体育强国”的路径。其中,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构建长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每个公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不失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体育工作实际的题中要义。首先,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创新活动理念,破解工作难题,提升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密切联系体育工作实际,针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所凸显的各种矛盾、各类短板,采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意识),以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为大众服务的水平),以服务内容为抓手(为大众服务的体系),以制度创建和服务效果评价为根本(为大众服务的规范与质量)的思维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把“体育关注民生、大众分享运动”的崭新观念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大发展中去。其次,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推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供给的群众决策参与机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亲民、便民、惠民”为主体对象的党员群众双向参与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带头结合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情况、新要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体系建设大框架下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群众决策参与机制。并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多少、以什么方式投入及投向结构上,必须充分反映民众的偏好和意愿,由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政治民主程序来决定,如此才能满足效率的要求。此外,鉴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决策是公共决策、公共选择,以政府公共财政制度为依据,所以人民群众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广泛参与、乐于参加,与政府、社会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建构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决策参与机制。再次,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持续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虽然活动暂告一段落,各地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但正如所说,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

对此,我们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务必保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态势,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持续性问题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偏少,因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难度很大,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供给,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哪一届政府或哪几届政府或者某几项政策出台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和“”时期中国体育一时的轰轰烈烈固然场面壮观,却不能带来持续的效果,因此,要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持续供给,必须要建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最后,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监管中的问责机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抓好制度建设,按照“全面、高效、务实管用”的要求,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有效铲除资深“世风”问题的土壤,这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多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分别是中央和省政府、县(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部门和其他服务提供者以及城乡居民。因此在几者之间,建立一种完备的问责机制,应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执行、监管等各个环节,建立符合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成为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总之,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方法在体育领域里的科学应用,不仅为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域,而且这一理论成果必将促动中国向体育强国大踏步迈进的步伐,使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成为民族健康的增强之路。

作者:马岳良 潘卫红 刘献忠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艺术教学部

上一篇:区域创新方法公共服务论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