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

时间:2022-09-11 05:12:43

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

一、 协同创新,需要有健全的

科学研究队伍体系

陈亚珠,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院士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40余年。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卓著。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率先将新兴科学及工程技术应用于无创伤医疗领域,医工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成为该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陈亚珠研制成功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在超声领域创新性取得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8项。在国内外3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项。

记者:陈院士,您好!您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过去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杰出科技人才,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教育部最近推出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工程的?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协同创新工程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陈院士:我认为从去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提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到今年教育部推出“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因为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而高等学校是各国知识、科技、人才聚集的中心,理所应当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任务。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不相匹配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鼓励创新的机制缺乏,使得我们在许多领域的科研成果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也许是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引起社会强烈反思的原因。再就是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在不断涌现,许多困扰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健康灾害、社会灾害,都不能仅靠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自然学科内部各门类的协同创新,同样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需要高校与企业,与科研单位,与世界先进技术组织的合作协同创新。

我本人的专业研究就是将物理学中的高压静电科学与生物医学结合,近年来,我积极带领研究团队向世界医学发展最迫切需要攻关的治疗领域进军。致力于肿瘤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亲自主持研究开发了多项新的肿瘤治疗设备,其中大型治癌设备“多元阵超声辐射治癌系统”、“多极射频治癌系统”、“热疗/化疗/放疗联合治癌系统”等大型治癌设备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目前,在主持研究全新的“球面阵列相控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努力攀登世界超声治疗领域的新高点。在科学研究中我体会到建设一支能够协同创新的科研队伍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要健全科学研究队伍体系,就要把高等学校的科研队伍整合起来,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科研队伍体系,从纵向形成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结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同时,从横向上要面向行业和企业技术人才、创新能手,组织形成一支企业科研技术队伍,实现与高校科研队伍的无缝对接。另外,放眼全球努力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员加盟我们的科研团队,有些人才虽然不能为我们所有,但是可以为我们所用,完善科学项目管理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急需的战略发展提供知识智力和人才服务。把高校的科研项目、相应资金及其资源,集中到全国高校的重点科学项目上,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安排。科研协作是培育科技创新的摇篮,被有序排列组合的科技资源,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常会产生“1+1>2”的累加效应。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更应该利用各个高校的特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阶段开展校际合作、企业合作、研究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加速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在建立协同创新的科研队伍体系中,高等院校还应主动承担为企业培养科技队伍的职责,高校可以提供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掌握创新技术,从而为企业提供服务\[2\]。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策略,开展激励机制、协作机制,把理论和口号落实在行动上,申报“2011计划”项目首先要考察项目的队伍是否建立的好,是否体现了协同创新的要素,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忽视了队伍建设就很难实现赶超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二、 协同创新,需要有广阔的

国际合作视野

肖登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了电力部门的10多项科研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经费1 0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90多篇。主编中英文著作教材多部。

记者:肖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过许多与国家电力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在与企业合作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想请您谈谈我国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与需要提升的方面?

肖教授: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大大增强,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大大增强。此次教育部的协同创新“2011计划”,就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国际竞争的新格局提出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幅新的战略蓝图。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还不强,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中试条件和生产基础,导致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甚至有的还缺乏小试与中试设备,造成科技成果与应用脱节。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3\],因此高校应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参与和支持我国的经济建设。

上一篇: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公共场所消防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