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多排螺旋CT诊断

时间:2022-09-11 10:45:59

齿状突骨折多排螺旋CT诊断

近年来,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排螺旋CT已经成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由于枢椎齿状突的发育特点、解剖结构特殊,解剖位置比较复杂,因此,CT诊断首次误诊及漏诊仍比较多。为了进一步认识齿状突骨折的CT特征,本文总结2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CT诊断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2010年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致伤病因为车祸伤12例,坠落伤8例,砸伤2例,扭伤3例,原因不明3例。主要临床表现:昏迷2例,颈髓损伤完全性截瘫4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体征11例,颈部疼痛22例,颈部活动受限20例。

检查方法: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检查,仰卧位,层厚2mm,层间距2mm,螺距0,常规容积重建及多角度MPR二维重建。

结果

2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首次多排螺旋CT正确诊断27例,漏诊1例。其中轴位平扫明确诊断24例,结合MPR等多种方法重建才能明确诊断的4例。按照国际通用的Anderson和D'Alonzo骨折分类方法分类,本组病例中Ⅰ型骨折2例(7%),Ⅱ型骨折20例(71%),Ⅲ型骨折6例(21%)。

讨论

齿状突骨折的解剖基础:齿状突及枢椎椎体前方的皮质骨明显较其他部位皮质骨厚,皮质骨最薄弱的区域位于枢椎椎体后方;齿状突基底部骨小梁空虚;枢椎齿状突的头部游离且膨大,而颈部较细,并且在齿状突的发育过程中为两个骨化中心1。

齿状突骨折的力学因素及分类:齿状突骨折的机制复杂,屈曲、伸展、侧屈以及旋转暴力都涉及其中。国际通用的Anderson和D'Alonzo骨折分类方法,将齿状突骨折分为3型,Ⅰ型骨折又称齿尖骨折;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2。

影像表现:多排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枢椎全貌,对齿状突骨折线和分离、移位等可明确显示。但是对于平行于扫描平面的骨折线显示欠佳,必须结合MPR重建才可避免漏诊。解剖结构中,由于齿状突与枢椎融为一体的骺板发育不良,在齿状突和枢椎体间骨折移位不明显时,二者易相互混淆,易漏诊和误诊。本文1例无明确诱因突然昏迷的患者,首次阅片漏诊骨折既是如此。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结合多种重建技术,诊断齿状突骨折肯定可靠,但在齿状突骨折诊断中,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充分认识齿状突骨折的临床表现,详细了解病史;②掌握寰齿关节的解剖结构,齿状突的发育特点及应力学特征;③正确的CT薄层扫描和多重方式的重建,尤其是MPR重建,可最大限度减少漏诊。

参考文献

1燕树义,李书忠.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机制及临床意义[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1):35-37.

2Anderson L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of the axis[J].J BoneJoint Surg(AM),1974,56:1663-1674.

上一篇: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在多层螺旋CT的征象与鉴别诊... 下一篇:胃窦炎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析(附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