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33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1 08:50:33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33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外敷

[中图分类号] R256.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90-02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1997年4月~2005年12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3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均来源于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就诊时为急性发作。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16~70岁,平均39岁;病程3~18年,平均5年。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的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执行[1]。即:①咳嗽气喘,痰白清稀,胸闷不适,甚至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反复发作。②X线摄片或CT扫描提示肺气肿,肺纹理增粗,排除急性肺炎、肺癌、肺结核疾病。三大常规、心电图、血气分析、痰细菌培养基本正常。③肺部哮鸣音。④咳喘症状不能被常规抗生素和一般止咳化痰药所缓解。⑤排除心源性哮喘及其他可引起哮喘的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自拟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

1.2.1 中药内服方急性期内服基本方:麻黄6 g,杏仁12 g,川贝12 g,地龙15 g,黄芩15 g,半夏10 g,款冬花20 g,桑白皮20 g。若咳喘气急,痰黄难咳,加胆南星6 g,瓜蒌12 g;吐黄痰,黏稠腥臭,加芦根12 g,薏苡仁15 g;喘息多者加苏子12 g,射干15 g;痰白清稀,加白芥子10 g,紫菀10 g;缓解期内服基本方:人参10 g,黄芪20 g,白术12 g,山萸肉12 g,山药12 g,茯苓20 g,丹皮10 g,泽泻10 g,五味子15 g。纳差乏力,腹胀便溏者,加党参9 g,砂仁10 g,扁豆9 g,焦三仙各10 g;脾肾虚弱者加冬虫夏草15 g,紫河车12 g;动则喘甚,畏寒肢冷加蛤蛴10 g,制附子6 g,杞果10 g;面色发绀,唇舌青紫,加桃仁9 g,红花10 g。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15 d为1个疗程,间隔3 d后进行第2个疗程。

1.2.2 中药外敷干姜10 g,桂枝10 g,北细辛3 g,生白芥子3 g,冰片1 g,生甘草6 g。将上药研细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以肺俞、定喘穴为中心,敷成人10 cm×10 cm,儿童5 cm×5 cm,厚3~5 mm,每次30~60 min,每日1~2次。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发物,戒除烟酒。

1.3疗效标准

根据1997年全国哮喘会议修订的支气管哮喘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咳、痰、喘症状及发作次数、发作病程减少2/3;好转:咳、痰、喘症状及发作次数、发作病程减少1/3;无效:临床咳、痰、喘症状治疗前后无改变。

2结果

本组33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临床控制20例,占60.6%,好转10例,占30.3%,无效3例,占9.1%,总有效率为90.9%。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农村更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从临床表现和特点来看,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哮喘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强调哮喘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是其发病“夙根”,而伏痰遇到诱因,痰随气动,气因痰阻,互相搏结,阻塞于气道,肺气郁阻,气机升降失利,气痰搏结于喉间,以致气息喘促而发生哮喘[3]。

本病急性期多为感受外邪,肺气不宣,痰壅于肺,肺失和降;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逆犯肺,从而形成咳喘痰多等证。诚如《证治汇补》所言:“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因此,治宜宣肺祛邪。故用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润肺化痰,川贝止咳,黄芩清肺,地龙纳气平喘,法半夏祛痰散结,款冬花、桑白皮化痰止咳,共奏宣肺利气,调畅气机之功。由于患者病因不同,体质有异,痰有寒化、热化之分,故临床上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多能获效。缓解期多为正气不足,表现为肺、脾、肾等脏器虚张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上干于肺,从而导致肺气出纳失司。据笔者临床观察,缓解期脾、肾虚弱多见,故治疗宜补虚为主,以肾气丸为主组方,酌情加入补肺健脾之品,摄纳肾气,培本固肺,健运脾气,辅助正气,提高患者抵御外邪内侵的能力,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病久者由于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血行不利,而致瘀血内停,痰结瘀血,加重病情,此时宜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可使瘀血祛、痰咳止、喘息平,效果更佳。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杏仁中的苦杏仁油对杆菌有抑制作用,人参、黄芪、五味子、款冬花、桑白皮等药能增强耐低氧和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提高机体适应性,对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等。

根据中医内外相合理论和辨证治则,使用中医特有外敷药物将药物敷于背部,以肺俞及定喘穴为中心外敷,与内服药相得益彰,能明显增加疗效。肺俞是肺脏经气输注之处,有调气、止咳喘、实腠理作用,主治呼吸系统、内伤外感诸疾;定喘穴乃经外奇穴,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两穴相配,既可宣肺平喘,又可预防复发。药物外敷患部痛处,可以使药物渗透直达病所,疼痛尽快缓解。诚如清代徐灵胎所云:“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用膏药贴之……较服药尤捷。”故外敷与内服药相结合,常能在临床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能配合冬病夏治、埋线、雾化吸入、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则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正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哮喘增刊):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收稿日期:2008-01-15)

上一篇:银杏叶滴丸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静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心律失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