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设计浅议

时间:2022-09-11 08:39:56

散文教学设计浅议

摘 要: 文章从理清看似散乱的结构,体会深沉含蓄的情感,欣赏多彩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探讨散文教学的设计,力图展现散文的美和艺术表现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 散文 教学设计 艺术魅力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之中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惆怅百转……展现散文的美,领悟散文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已成为散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展现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理清看似散乱的结构

散文形式灵活,取材自由,内容非常丰富。“从选材上看,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物,凡是人类目力所及,乃至想象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的一切,都可以进入散文之中。”①散文可以纵横捭阖,收放自如,选材上没有局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散文;有《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这样的叙事散文;也有《小狗包第》这样的人生哲理散文,选材不拘一格。正因为散文的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所以,学生在进行散文鉴赏时,很容易出现千头万绪、摸不着头脑的情况,成为他们继续鉴赏下去的“拦路虎”,所以散文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教材,理清散文看似散乱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

散文的结构虽然纵横驰骋,无所羁绊,但并不是杂乱无章,不讲章法,文章自始至终都有一条线索,将所有材料串联起来。佘树森先生将散文的构思脉络分为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以空间位置为线、以时间次第为线五种,并且指出:“在散文创作的实践中,构思的线索并不止于以上五种;也不会是那么单纯的,常常是时空结合、情物交织的;而且,其线索既有清晰可辨的,也有若有若无的。”②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后写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江南的秋意,五幅北国之秋图,中国文人对秋的颓废色彩,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这些内容从表面上看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也很难说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但实际上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留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已经透进作者的骨髓,无论是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怀,还是南国之秋也固有它的韵味,都抹不去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眷恋之情。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

散文的天地海阔天空,丰富多彩。鲁迅嬉笑怒骂都成文章。散文是发散式思维的产物。散文的散与不散,是辩证的统一。理清散文看似散乱的结构,是散文鉴赏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二、体会深沉含蓄的情感

散文是一种情趣的艺术。“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③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的创作是感情这东西凝结的,无须构架,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感情来了,灵感也就来了。血液里淌着的是什么,笔端就应该流淌着些什么。“作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像一条彩色的纽带,连缀于散乱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之中。‘情’是美文的血液,美文的叙事、记人、说理,亦无不是旨在写作者主观之情,处处渗透着感情的血脉。”④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渗透着感情,都闪烁着感性与理性的光芒。姑且不说像《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类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就拿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来说,也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批判、讽刺、控诉为一体。作者开篇回忆了刘和珍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和、善良、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学生形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却在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的时候,被反动派虐杀,和她一起遇害的还有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还有数百死伤者。面对这一流血事件,鲁迅先生非常悲愤,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流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他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文章情感丰富而强烈,喷涌着作者胸中满腔的热血。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咬文嚼字,发现最能引发和积聚情感的焦点,把握住最能牵动人情感的地方,让学生观文则动容、动情,感悟散文情感美。如朱自清的《背影》所蕴涵的儿子眼中父亲的背影所承载的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永恒的“心影”,正是这种浓浓的情感美,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散文中传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就散文的阅读欣赏而言,理想的读者应该力争达到和作者相同的“振动数”、相等的“燃烧点”。当然,要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完全共鸣不可能,但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情感尽可能地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自己与作者感受上的差异,并反躬自问,在哪些地方有差异?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三、欣赏多彩的语言风格

现代文学散文史上群星璀璨,文体风格异彩纷呈:鲁迅的犀利睿智、真挚深沉,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渊博儒雅,冰心的清秀俊逸、典雅明丽,朱自清的朴实亲切、细致绵密,丰子恺的幽默诙谐,徐志摩的绮丽热烈……不同的文风各有其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散文风格的是散文的语言。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即必须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过的语言,是纯粹的语言。但散文的语言特点很难详细概括,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涉及作家的不同的个性、创作风格及不同文体的表达需要。一般地说,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优美、自然、活泼、丰富等是散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还要看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一般偏重议论性的散文,语言要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要形象、优美、生动、鲜活;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要细腻、流畅、富于感染力;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要传神,富有绘画美和音乐美,富于表现力。不仅如此,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还认为,即使是一个作家,也最好有“几套笔墨”,有时应该像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像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像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应该像寒光闪闪的解剖刀……同时,为了增强散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还要大量使用修辞,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等。

如:陆蠡的《囚绿记》中的语言就别具匠心。作者像聊天似地信笔写来,“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通过拟人的运用,赋予绿枝条以人的品格,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做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此外,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

注释:

①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

②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18-124。

③高中语文第三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

④郭之媛.美文审美谈[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4.

上一篇:基于动态业务感知的蜂窝网络重配置方案 下一篇: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