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抒情散文教学

时间:2022-05-13 01:55:34

浅议抒情散文教学

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教学中,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而抒情散文是散文中最为艳丽的奇花,可谓一枝独秀。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含蓄隽永的意境更是别有天地。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把艺术手段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一般的“读读、讲讲、练练”之法用于抒情散文,势必难以见效,更不必说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因此,只有遵循抒情散文的特点和规律,调动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感,才能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意味,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抒情散文教学的方法,就是“听读、朗读、众议、点拔、练笔”。此法用于教学,虽用时不多,却获益匪浅。可以说,教学双方既配合默契又各尽所能,既简单易行又事半功倍。

一、听 读

散文,往往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对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对意境的体会,所以就要重视对文本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及意境的营造。教师可以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或者借助音频、视频等有效手段,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听录音磁带,也可听教师范读。如今,可调动现代教育手段制成配乐画面朗诵。有表情的朗读,可创设和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引人入胜。它能迅速调整学生心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绪的感染,从而启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尽快融于氛围而进入文境。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起感染作用。

二、朗 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学习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通的境界。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散文之美带给自己的愉悦。通过听读这一环节,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随着激动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旋律,学生思想的翅膀就会循着作者的笔触游历作者的生活环境,或高山大川、或太空星辰、或地下谜宫、或宏观微观、或古今中外。同时学生的情绪也会随着作者的起伏而起伏,或喜不自禁、或悲愤填膺、或怨从中来、或激情澎湃、或理性思考。从而去鉴赏文中的意境,去品味人生的甘苦,去发掘作者深厚的思想底蕴。这样身临其境地驱遣想象、训练语感,必定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获益匪浅啊!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起体验作用。

三、众 议

学生通过入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境,感触必深,所得必广,以致激情奔涌不吐不快。这时则可过渡到畅述己见这一步,必然大有裨益。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或点或面,或情或景,或叙或议,或深或浅。均能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明文意、获真情、通意境,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思考,以便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有助于共同借鉴和吸收。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起交流作用。当然,在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时,要适时地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讨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欣赏讨论:

第一,学会解题。文章标题包含的信息量大,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第二,把握线索。散文以“形散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就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

第三,理解文眼。抓住了文章的文眼,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所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四、点 拨

学生在畅所欲言时难免会出现误解和偏向之处,教师适时恰当地给予引导点拨。将其引入正题,引向纵深。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插话太多,只要学生持之以据,述之成理,就应让其言无不尽。一些新的见解,往往是与常法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出现的。千万不能加以干涉,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他们的发言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的见解要多加鼓励,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正。将其不明之处点明,将其失偏之处拨正,引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导向文章深层次的开掘和探讨。这样学生才会明其道,受其益,获其乐。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五、练 笔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对全文已了然于心,得见“庐山真面目”了。似乎至此就可以结束了,其实不然。读是为了写,写反作用于读。这时提笔抒写自己的感受或新作,既是情感的记录,又是领悟的实践;既是学习的巩固,又是学习的延伸,有助于知识的拓宽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课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起实践作用。

总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确值得一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训练学生的朗读、想象、分析、表达、写作等多种能力,主次分明,适用性强。

上一篇: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探讨 下一篇:问答式授课模式在土木工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