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也要创设空间

时间:2022-09-11 07:53:29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素质的主要方向。而在诸多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但思维的激发需要在学生对思维对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发生,在这一点上,情境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建构知识搭建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平台。

情境教学的实效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导”,这种“导”决不是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操纵,它应该给学生的自主发展留出空间,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行为,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所做的各种积极的反应,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思维空间的创设,让学生通过情境,能够有所想,有所悟,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引发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保证学生对该情境的内容有一定的体验,才能使情境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感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进行情境创设。陶行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教学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没有生活的教育,是理论的空谈,而教育不能应用于实践,则是失败的教育。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学习无外乎就是经验的再习得,而经验来自生活,情境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有所体悟,从而在教师的协助下,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宪法》内容,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在某次公开课上,有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找几位学生表演宪法地位之争的小品,虽然小品的表演活跃了气氛,使课堂一下子充满了激情,但是在为什么说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探讨环节中,学生们的表现却很茫然,反应快的学生除了翻阅教材,并没有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相关的个体经验,对宪法相关知识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无法进入相关的知识探讨环节。

2.渗透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强化预习的效果。课堂学习不是绝对的自学,但自学能力却是学习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知道,学习不外乎就是经验的再习得。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教育的功能上看,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所以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间接经验的习得没有感性认识的环境,需要学生对即将探索的知识领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所体悟,从而激起学生对进一步的知识深化产生积极的思维动力。在上述情境设计的案例中,在学生没有相关的个体经验的情况下,就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之前,强化预习的质量,经过仔细预习的学生,对情境探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结合本情境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深入探究,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二、创设拓展思维的空间

在学习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能力,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设引发学生不断深入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拓展思维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就是说,教师要善问,不能信口乱问,形式呆板,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并在情境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各种发现,不要轻意下定论,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相反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恶,思维受到抑制。

这里,我们仍以上述宪法内容的教学为例。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就宪法地位之争作结论,不再深入探究下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仍然是浅显的,就好像过眼烟云,不求甚解,最理想的结果也不过是靠硬性记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宪法地位之争的基础上,继续设疑: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大法?你怎样理解宪法中的相关规定?这些相关规定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地位给了你什么启示等等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同一情境的不断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理出本课的知识脉络,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提升,而通过学生自行建构出来的知识,不仅容易被理解,也对其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和提高拓展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三、创设创新思维的空间

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既包括多角度分析,也包括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地处理。

创新思维与拓展思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拓展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正是在不断地拓展思维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不断地涌现出智慧的闪光点。

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采取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一,可不由教师指定情境内容,而是由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自行排演小品,有意地留出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宪法的理解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创造性地进行编排和演出,效果要优于教师预先设定任务;其二,在进行拓展思维问题设疑时,要多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向思考的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难得可贵的种种创造性思想。此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比如,在谈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问题时,教师设疑:如果没有宪法,这个国家会怎样?宪法为什么要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如果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不是在宪法中体现出来,结果又将如何?这类能够引发学生逆向思考的问题,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在进行宪法内容分析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宪法为什么要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主要内容?这些基本权利的保障要依靠哪些力量?引导学生从公民的身份和地位、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法律的执行部门即国家机构等方面进行多向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本人的学识和能力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对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要作适当地引导。

培养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面,教师应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第九中学)

上一篇:决不放弃一个孩子 下一篇:不经风雨何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