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精彩”空间

时间:2022-06-20 10:45:03

为学生创设“精彩”空间

【课堂链接】

片段一:随手拈来,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同座位两个人随便找一样东西比一比,让全班同学来判断。

生:我和同座位比个子高低。(师让他俩站起来)

师:同学们看,谁高?

学生兴奋地说:赵某高。

师(叹气):唉,这种比较一看就得出结果了,没意思,谁换个难点的。

生:我和同座位比谁的书包重。(师请这两个学生把书包拿到讲台上来)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的书包重一些?

生1:唐某的书包重。

生2大叫:不对,周某某的书包重。

师:我们到底怎么才能判断谁的书包重呢?

生:用手掂一掂就行了。

师:请你上来掂一掂。(该生上来用两手提起书包,掂了掂)

生:我觉得差不多重。

师:用掂的办法只能知道书包大概的重量,怎么才能准确知道哪个书包重呢?

生:用秤称一称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重量。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师没用教材上的以一包红枣、一包膨化食品的情景引入,而是设计比一比的游戏,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一比的内容,立即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为了让学生自己想到比物品的重量,又提出一个定向性问题“这种比较一看就得出结果了,没意思,谁换个难点的”。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个不能一眼看出结果的东西去比一比,学生自然就想到比重

量。如何比物品的重量,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又想到了掂一掂和称一称。课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片段二:自由选择,动手操作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称东西的秤,也认识了重量单位千克。如果给同学们自己去称东西,你们最想称什么?

生1:我想称一称铅笔盒有多重。

生2:我想称称我每天抱的数学练习册有多重。

师:在称之前老师要提几个要求:(1)小组里商量好称的物品。(2)如果这个物品比1千克重,就直接笔录他大约有多重,如果这个物品不到1千克重,请你多放几个在塑料袋里称一称,多少个才是1千克。(3)每个小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记录。(师宣布活动开始,5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称重活动,开始汇报)

生1:我们称的是铅笔盒,我们小组4个铅笔盒放在一起重量还不到1千克,就向旁边同学又借了一个,重量又超过1千克一些,所以,我们觉得4个半铅笔盒大约是1千克。

师:其实不到1千克和超过1千克一些都可以说是大约1千克,你们说4个半铅笔盒大约1千克就更准确了。

生2:我们称的是练习册,发现19本练习册就是1千克了,我们又把所有的练习册都称了一下,原来我每天抱的练习册比2千克要多一些。

师:看来每天辛苦你了。(生大笑)

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给你称的机会,你会称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前一环节认识秤时,心里早就产生了称物品的欲望,现在被完全激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教师再通过三个要求,让学生不仅实际体验称物品的过程,还把1千克有多重的质量体验也包含在内,这样有放有收,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既获得千克的质量体验,又获得了估测体验,更获得了在操作中分析问题的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一线感悟】

1.精心预设,让学生愿意学习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过去我们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常常把课堂演绎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始终不敢突破“预设”的束缚,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因而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彩”。新课程改革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对我们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设”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并要为师生、生生积极活动、信息交流反馈、实践创造提供保障。我们必须对原先的“预设”活动重新定位,并加以改造,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更愿意学习。

2.收放得当,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呢?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去引导学生并激活课堂。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应放手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但同时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长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在收放得当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的互动是多样的,有生生互动,有师生互动等等,不管哪种互动,其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找对象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找出不足或加深印象。对其他学生来说,在互动交流中也能学到该学生的优秀想法。学生置身于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活动中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综合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中交流数学、理解数学,学生学会学习,其发展的空间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上一篇:善导巧评,转化后进生 下一篇:应用“儿童化语言”创高效、幸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