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论文

时间:2022-09-11 12:10:40

新课标论文

改革后的新课程在教材设定上有了新的模式,每一章节都安排有一定顺序的观察、讨论、探究、思考、归纳,充分体现了要求学生成为课堂进程推动者的一种思路,从而改变了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必须由原来课堂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种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学生变的敏感、灵活、积极、轻松,学习富有激情,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变的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把学习的任务真正交到主人手中,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演练能力,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趣设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全部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解决新问题。如在探索新课堂学习中大量设疑,让学生来寻找答案,必要时老师来提示思考的角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深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扮演设疑、提问、总结、评价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接受者、探索者、模仿者和体验者。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节中可以准备一个破损的直角三角形模型创设这样的情景,教师本来作好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事先测量好了角的度数和边的长度,但不小心把三角形弄破了,现在少了一个角,让学生帮忙想办法怎样来求破损的角的度数和边的长度?学生会踊跃发言,出谋划策,必要时可以提示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殊关系?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一节课就会在大家轻松有趣的讨论中完成。又如在初一《多边形内角和》中,先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引起话题,其他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设置问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以找到多少种方法?问题2,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问题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方法,说明根据,对于学生的错误发言,力求在学生中纠正,必要时老师给予帮助。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同学们会认真思考,自己探索,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营造出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气氛!

数学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在新教材《一元一次方程》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教材的编排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贯穿于应用题中是一个新的特点,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都来源于实践,但在具体教授过程中,如果不对教材重新处理,一边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边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数学思维还不强,学习习惯还不太好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不能兼顾的,应用题本来就是历届学生的难题,他们常常会有很大的为难情绪,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待学生熟练方程的解法之后,再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思路清晰,掌握起来也会比较快,对于后面《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材思路类似的章节都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带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教学实验,事实证明这些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不懂计算机不会用多媒体教学用具将是教育界的新文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体验,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想”、“看”、“听”、“说”、“做”,便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新挑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圆周角定理的教学中老师若制作一定的教学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总结,便可很快得出结论,并且学生对结论记得牢,不会遗忘。具体设计如下:

1.演示课件:

在O中,作圆心角∠AOB=100°,在弧AmB上找一点C.把点C在弧AmB上移动到C1、C2、C3…可以看出∠C、∠C1、∠C2、∠C3都等于50°,然后在换∠AOB=80°,60°30°…重新演示。

2.提出问题:

在同圆中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有何关系?

3.由学生自己画图通过测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即动脑又动手,不仅学会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五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老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的首要大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在教材设置上加强了这一点,教材中大量出现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买布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以及生活中的节约用电,买衣服打折问题,课本中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强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的特点,比如在初一上学期《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的课后拓广探索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家游泳馆每年6到8月出售夏季会员证,每张会员证80元,只限本人使用,凭证购入场卷每张一元,不凭证购入场卷每张3元。试讨论并回答(1)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与不购会员证付一样的钱?(2)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比不购证更合算?(3)什么情况下,不购证比购会员证更合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道题目,很多同学都碰到过这样类似的情况,这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问题,但是这个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却蕴涵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的数学思想都在里面得到很好的体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们就会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些看的见摸的着的生活中的实例,这就加强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找到了数学产生的源头和目的,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习知识变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知识能力的转化,使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思品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 下一篇:论文:关于医院药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