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9-10 07:53:25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呈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转基因食品安全具有不可预测性,需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管理。在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诸如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转基因食品检验检测标准和溯源信息标准等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3.3;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96-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LIANG Jie 1 FANG Rui-jing 2 ZHANG Lin 1

(1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 2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otel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kind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have being presented in public view. However,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s unpredictable. It′s necessary for all the countri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risk.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development status,the problem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were probed.And then some feasibility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establish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comple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spection standards,traceability standards,etc.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afety manage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China

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在农产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转基因产品应运而生。我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大豆油由转基因大豆提炼,菜籽油由转基因油菜籽提炼。”金龙鱼食用调和油成功的转基因品牌营销,说明转基因食品日益受到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转基因食品在中长期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2]。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类主要包括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土豆、转基因油菜、转基因小麦以及以其作为原料经过加工而得到的各种食品。转基因食品在节省生产成本、增加作物抵抗力、改良作物营养成分、解决粮食短缺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由于受科学技术的局限,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安全管理开展研究十分必要。

1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食品开展了大量研究。杨新莹[3]详细论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分类和特点。相比于普通食品,转基因食品在增加产量、抵制病虫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4],但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可预期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政府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决策下的政府管理问题”[5]。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以及政府的安全管理措施也各有不同。美国转基因技术研发较早,民众较为开放,因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普遍持乐观和支持的态度。政府在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上也采用“可靠科学”的原则,采取“自愿标识制度”“自愿咨询程序”等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欧盟各国由于转基因食品研发较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政府在转基因食品管理上采用“预防在先”原则,采取“强制标签制度”“从农场到餐桌”的追溯系统等极为严格的监管方式[6-9]。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进程以及政府的政策态度[10]。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又呈现较大差异性[11]。消费者年龄等个人特征、消费者的风险意识、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等显著地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选择。冯良宣等[12]对我国6个城市1 170个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较低,其中受教育程度、转基因食品信息来源、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水平等是影响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而黄季j等[13]根据对我国东部5个省11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较高,但对不同类型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学者们还从伦理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诸如建立道德责任追踪制度、健全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等措施。

综上所述,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文献较为丰富,但有关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文献则较为匮乏。本文试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安全管理问题做详细梳理,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2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产量一直居世界前列。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导致农产品满足国民消费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而转基因食品可以很大程度缓解我国国内的农产品需求危机。近些年,我国政府较为重视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的完善。

2.1 转基因食品消费量大,部分品种已进入商品化生产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种类多,消费数量大。消费的主要转基因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油菜和玉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基因大豆。我国国内大豆年产量约为1 500万t,但我国每年大豆需求达到3 000万t,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我国对国际大豆市场高度依赖,每年必须从美国、阿根廷等转基因大豆种植大国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基于此,我国政府较为重视转基因作物的研究。2009年10月,我国农业部为2种转基因水稻和1种转基因玉米授予安全证书,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目前,我国共有100余个转基因农产品品种进行中间试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较为重视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推广。2009年12月,农业部批准了华恢1号和Bt汕优63 2种抗转基因水稻、1种BVLA430101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2个产品分别限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第1个批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此后,转基因甜椒、番茄和棉花也相继进入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2.2 转基因生物立法工作有条不紊

从1992年卫生部颁布《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立法方面一直做着各种尝试。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向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制度靠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1996年农业部颁布《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作出了详细说明;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严格规定了转基因生物在科学试验、生产经营等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2002年1月,农业部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3个配套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评价审批和标识申报制度;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在风险检测与评估、标签以及跟踪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这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立法方面的不断探索对更好地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3 转基因技术取得较大进展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国家近些年较为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1986年启动“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我国转基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得营养品质、抗旱、耐盐碱、耐热、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300余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46个。此外,国家较为重视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组学分析技术、光谱学分析技术发展迅速,以酶联免疫法(ELISA)和试纸条法等为基础的蛋白质检测和以PCR技术为核心的DNA检测得以广泛应用。研制高通量精准检测新技术30余项,开发了一批检测试剂盒和专用检测设备。这些成就为我国深入开展转基因技术开发,实现转基因食品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3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新兴食品,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也是在摸索中前进。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在法律建设、管理模式、标准实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3.1 转基因食品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我国已开展转基因生物专门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基本框架,其他管理办法相配套的转基因食品法律体系。但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转基因方面的立法仍然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一部全面、完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只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其他都属于部委规章,立法层次较低。部分法律法规透明度和公开性较低,与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在内容上也缺乏合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上有关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执法态度不积极,导致转基因生物法律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3.2 多头管理导致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较为严格,管理机构较多。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农业部,主要负责颁布条例、办法等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规定,并对新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此外,卫生部、科技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亦有权参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但各部门独立性较高,协调性较差。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管内容重叠问题严重。转基因食品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管理效率。

3.3 检验检测标准和溯源信息标准缺乏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缺乏相关检验检测标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由卫生部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但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检验检测标准的具体规定。检验检测标准的缺失导致管理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作出的安全评价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我国对示范性转基因食品建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但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标准。溯源信息标准的缺失导致可追溯体系的溯源追责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增加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

4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缺少一部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法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条例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做了详细说明,但转基因生物安全不能代表转基因食品安全。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经验,根据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实际发展情况,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一部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该法律应理清供应链主体职责,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再由卫生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等各部门在该法基础上,制定符合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法律的具体实施。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培训等形式提高执法人员有效监管的责任心。

4.2 各部门明确分工,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采取以农业部为主导,卫生部、科技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管理分工不明确导致职权交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监管效率。因此,要在明确职权分工的基础上,整合监管资源,在国家层面设立由农业部、卫生部等各部门共同组成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门管理机构。要赋予该机构充分的职权,一方面使其统筹和协调各部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使其在转基因食品生产、加工、出口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确保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规范进行。

4.3 完善转基因食品检验检测标准和溯源信息标准

由于我国目前缺少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导致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检验检测标准和溯源信息标准均不明确。因此,我国在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时一定要注意检验检测标准和溯源信息标准的完善。在提高检验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检验检测标准的设定经验,实现我国转基因食品检验检测标准的统一。严格规范溯源信息标准,对转基因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记录信息以文书形式加以规范,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4.4 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和可追溯制度

转基因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其食用安全性尚无科学的证据支撑,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对转基因食品严格把关。政府应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对于经营转基因食品的主体必须经过认证部门的检测审批,在获得相应许可证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相关经营活动。要完善转基因食品可追溯制度。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信息记录并做好存档化管理,使记录和标识具有可溯源性。同时,要对转基因食品流通地和主要消费地进行定期检测,一旦发现问题,须及时将问题食品召回,将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4.5 加大转基因食品科学普及力度,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虽然还未得到科学有力的证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已走进大众的视野,转基因食品产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转基因食品的未来需要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保障,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合理消费。政府应通过培训讲座、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原理,提高民众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安全防护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技能。帮助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提高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辨识度。建立全民参与机制,依法抵制不具备认证资格的转基因食品,切实有效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

5 参考文献

[1] MARTHA A,SHONA C,RICHARD 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news: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M debate in the UK[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0(19):98-114.

[2] JORGENSON L,DALE W,BARBARA F I.“Relative Prices and Technology Change” in Modeling and Measuring Natural Resource Substitution[M].Cambridge,MA:M IT Press,1981.

[3] 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83-192.

[4] 赵建春,张鹏.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和发展[J].食品与机械,2013,29(2):261-264.

[5] 马述忠,黄祖辉,傅夏仙.不对称信息、不确定性决策下的农业生物技术政府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9(19):19-23.

[6] 刘旭霞,李洁瑜,朱鹏.美欧日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28.

[7] 连丽霞,王永佳.美国与欧盟各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51-56.

[8] 陈德敏,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103-106.

[9] 毛新志,周锋.美国、欧盟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2):38-40.

[10] 黄文昊,刘祖云.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27.

[11] CHEN H Y,CHERN W 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M Foods:Results from a Public Survey in the U.S.[C]//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2:11-14.

[12] 冯良宣,齐振宏,田云,等.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3):7-14.

[13] 黄季j,仇焕广,白军飞,等.中国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J].中国软科学,2006(2):61-67.

上一篇:凝心聚力 勇于担当 下一篇:基于三维分析框架视角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