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时间:2022-09-10 05:09:34

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摘 要】“墙壁会说话”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界时髦的口号,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他们赋予了环境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使一切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它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体展现,它是对我们以往的环境创设的挑战,它让我们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原则、策略进行了新的审视。为此,本文以互动墙饰为切入点,探索墙饰与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现“墙壁”与家长、幼儿的“对话”。真正让幼儿成为主题墙饰的主体,使活动室的墙面环境成为幼儿与教师、家长的互动平台。

【关键词】主题墙 互动 幼儿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60-03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马说:“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环境,对幼儿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育过程中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而主题墙饰不仅给幼儿以美的感受,陶冶幼儿情操,同时应提供给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制作、积极探索、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良好空间,真正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 主题墙饰与课程之间的互动

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内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处于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和关注,这时教师应从与幼儿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幼儿的这些疑问,从中提炼课程的主题。

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受到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出现了焦虑情绪。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随之而来的主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就产生了。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幼儿从介绍自己,认识老师和同伴、班级环境、幼儿园环境,进而延伸到认识自己的物品和标记,了解摆放的地点和方式,了解基本的活动和规则。

新的环境产生了新的主题,而新的主题又创设了新的墙饰。教室的梁上悬挂的爱心天使,上面粘贴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各种活动照片,让整个环境变得甜蜜温馨。幼儿在介绍自我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照片带来,我们共同制作了“大手牵小手”,看看哪个宝宝最棒,星星最多。“宝宝画展”记录了孩子在园的第一幅涂鸦作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知的表现。“DIY”的版块展示了孩子的心灵手巧。主题墙中更是系统地展示了孩子在这一主题中的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那里记录着孩子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自己洗手、安静进餐、独立午睡,做操、游戏、搭积木、看书、唱歌……墙饰展览出来,使墙饰与课程之间互动起来。

二 主题墙饰与教学的互动

人对客观世界形成一定的认识、态度、行为,实质上是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研究表明,幼儿获得的直接信息刺激的内容越丰富其发展得越好。因此,环境作为幼儿每日身临其间、直接感知的客观存在,作为教育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应成为幼儿的一个最直接、最丰富、最形象的信息来源。

小动物是孩子最喜欢的朋友,在饲养区旁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一幕:孩子们簇拥在那里和它们一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尤其是小白兔和小鸡,都喜欢摸摸它们那毛茸茸、软绵绵的身体,给它们喂一些好吃的食物。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引导幼儿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种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我们带领孩子走进了《我爱小动物》这一主题。首先发动家长朋友和孩子一起展开“动物之谜——大搜索”。在两天的时间里,孩子从各种渠道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的秘密,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有的孩子拿着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讲得头头是道。为了便于幼儿欣赏,发挥群体的力量,幼儿园把孩子带来的资料在走廊里布置了一个展区,取名为“动物之谜——我的发现”,并且根据资料的内容归类分为“出生——外形——食物——家——过冬”五个版块。孩子们课间、餐后喜欢三三两两围在那里,相互欣赏与介绍自己的发现,于是孩子从中了解了不少关于动物的知识。当然,这一版块的作用不仅如此。有时,它还是活动的知识铺垫,有时它是活动的延伸,更是孩子相互探索和学习的园地,相互交流和表达的天地。然后把孩子在这几周中获得的知识和制作的作品布置成多个展示区,一方面加强幼儿间的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给幼儿提供向他人展示的窗口。

“动物”这一主题涉及的内容太多也太广,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只能捕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将不断丰富。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出强烈的信息性,使环境成为一个辐射量很大的信息源,有利于幼儿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广博的信息。在墙饰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

三 主题墙饰中的师生互动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在瑞吉欧教师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去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

1.尊重——放开幼儿的手

在主题墙创设中,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如小班《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大主题,幼儿园搞了一系列的“三八”感恩节活动。通过亲子制作感恩贺卡、亲子游戏、送鲜花、喂蛋糕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和表达对母亲的爱!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谈话活动,孩子们有的说:我要亲亲我的妈妈!我要送妈妈一串项链!我要帮助妈妈干活!我要听妈妈的话!我长大了,要送妈妈一双漂亮的高跟鞋……于是,让孩子自由选择折、剪、画、粘等多种形式表现美好的祝福,精彩纷呈!有的折了一朵郁金香,有的用圆形贴了一串项链,有的画了一个漂亮的妈妈……然后笔者对每件礼物都进行了文字说明,从而共同完成了“送给妈妈的礼物”这块主题的内容。

在主题墙创设中,教师应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自己去想、去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发展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也表明,教师要提供空间,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主题墙真正成为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

2.关爱——满足不同幼儿所需

墙面创设以幼儿作品为主的,教师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但是不同水平的幼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地进行指导。

如在创设中班主题墙《快乐的家》中,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要求能简单地涂色、剪贴;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求在感知各种漂亮房子的基础上能进行绘画、剪贴;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构造,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新颖、奇特的房子,并通过学习小组协商来布局家的摆设和人员的构成。教师则要根据每位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进度,鼓励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主题墙的创设。因为环境的教育不仅蕴涵在环境中,也蕴涵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在创设过程中,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促进和谐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清晰地了解孩子的现状,及时调整环境布置的策略,更好地进行环境与幼儿及教师之间的互动。

3.互助——在合作中创新

幼儿参与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合作互助的过程,这种互助不仅存在于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同时存在于幼儿和教师之间。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尽量利用所有的空间资源,大到活动室,小到走廊、教室角落,并且不断变换环境,体现主题墙环境的“动态化”,让主题内容无处不在。

在创设大班《我要上小学了》主题墙时,为了给幼儿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教师用纸箱制作了一个大房子,称之为“未来小学”。这个环境既是教具,又是一个“大操作台”,并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幼儿们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地在其中大胆探索交流和表现。鼓励幼儿分工合作,按兴趣进行活动。分成几个区域创设:漂亮的教室、各种活动室、宽阔的操场、美丽的走廊等。幼儿们一直很兴奋,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了作品。在教室的另一角,还有幼儿在用大型积木共同搭建“我们心目中的小学”。有的幼儿提出了对小学生活的困惑,如小学的厕所在哪里?中午可以午睡吗?小学生上一节课要几分钟?通过讨论和研究,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对提出的问题和最终的答案,用绘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主题墙上进行展示和分享。幼儿们在开放的、多方位的、动态的主题墙饰中不断思考,享受着探索的快乐。

每个幼儿都参与了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己也很能干,从而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只有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教室的活动环境才会更加美丽。

4.发展——给幼儿以挑战

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主题环境逐渐丰富,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幼儿学习参与的写照。因此,对于主题的内容,幼儿园始终做到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活动内容的连续性。

如中班《美丽的春天》这个大主题中,主题墙展示了百花齐放的自然景色,有蒙蒙细雨,有嫩绿的柳树、小草,有春天的桃花、迎春花、油菜花,有可爱的燕子等……随着主题的步步深入和拓展,幼儿的思维也在不断扩散。通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信息,各种资料逐步呈现在画面上,从自然景色的变化,从动物的变化到人们的活动,不断深化主题内容。如在自然角中种植种子,饲养小蝌蚪,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组织春游、放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针对春天的知识面的扩大,把幼儿所探索的问题都一一展示了出来,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春天。当孩子看到自己参与的劳动成果时,他们不仅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也会主动去欣赏、领悟环境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欣赏别人时,引发幼儿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在这种整合、有序的环境交互作用下,自主、积极地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环境的改变,获得了观察、记忆、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

四 主题墙饰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

所谓三维互动,是指主题墙饰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的确,要实现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幼儿与物体之间的互动,少不了环境的支持与介入。只有让家长参与到富有创意的墙饰环境创设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创设小班《大家一起玩》主题墙时,充分调动了家长的资源,帮助幼儿共同收集玩各种玩具模型,各种玩具图片,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收集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并使孩子了解了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达到了

授之以渔的效果。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主题墙“我喜欢的玩具汽车”、“怎样和朋友一起玩玩具”、“爸爸妈妈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等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教育价值。

在创设大班“我爱我家”主题墙时,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来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首先让幼儿以“家庭小记者”的角色尝试用调查的方式了解家庭的主要成员及相互间的关系,调查前以小组为单位商量、讨论如何调查、记录以及制订调查表的项目,鼓励学生以符号或绘画的方式表现。这个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在幼儿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调查表上记录着爸爸妈妈的期望、最难忘的事情、最开心的经历等,让幼儿学会了通过多种途径体验家庭的温暖、关怀与快乐。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与墙饰积极互动,也带动了家长参与活动,让幼儿充分意识到,只有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活动室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在前面所述的“大家一起玩”、“我爱我家”主题中,家长不仅记录幼儿讲述的照片、图片里的故事,在主题墙展出后,幼儿与家长一起欣赏着,家长与家长一起欣赏并相互讲述给幼儿听,增进了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墙壁“开口说了话”,促进了家长、幼儿与环境的三维互动。

在家长亲子活动、半日开放日主题活动中,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做做、玩玩、画画、唱唱的欢快气氛中,既融洽了亲情,又把家长和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了共享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多元互动和多元表达。

主题墙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总之,一面好的主题墙应能更好地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能为幼儿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更好地引发幼儿的互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融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众多价值于一体的交互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入幼儿世界,倾听幼儿的想法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确立主题、提供支持、选择适宜的方式逐步延伸,让幼儿在与墙饰的真正互动中获得发展。

让孩子成为主题墙饰的主人,尽力为幼儿创设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交往、乐于体验的环境,让墙饰真正放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成为孩子心中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英.如何在幼儿园创设主题墙[J].家庭教育,2010(4):36~37

上一篇:有效提问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讨 下一篇:陈江和 树木树人百年计 利民利国一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