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与书香相伴

时间:2022-09-10 01:44:06

让阅读教学与书香相伴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对教与学的制约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存在。“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从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挑战和素质要求来看,对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提出了既“重文本”又“超文本”的理念,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阅读教学思想应当是21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超文本”理念和实施大阅读策略呢?现以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为例,针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谈点既“立足课本”又“走出课本”的教学实践。

一、 扩展型的补充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容量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普遍缺乏兴趣的今天,教师在语文课上注意由课内向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外搜集、阅读介绍冰心奶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文章,对冰心奶奶作品中“大多抒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儿童和花儿的词句进行阅读感悟,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儿童和花儿的共同之处,即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和快乐。由于有了课前的阅读作铺垫,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我又让一位课前阅读比较好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了冰心奶奶的作品《寄小读者》,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爱,从而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从课内延伸课外,再由课外回归课本,打破了课堂教学内容仅局限课本的狭隘、封闭,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容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据专家们研究,小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在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有人曾经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未抓”。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重视把课内的教学内容向课外扩展,大胆地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吸引人的“西瓜”,这样,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迁移型的补充阅读,促进学生的触类旁通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满足学生日益广泛的需求,教学内容的迁移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主要写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志向。学完课文,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1) 阅读介绍宇宙知识的科普读物,补充了解地球和火星的知识。(2) 查阅科普读物,找一找其它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空间。这两项作业完成后回到学校要跟同学互相交流。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增加了对宇宙知识的了解,促进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触类旁通。

因为语文教材不可能将所涉及到的知识都包容进去,所以我们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向可以涉及到的其它方面的知识作适度迁移,由此及彼,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

三、 填白型的补充阅读,充蕴学生的想像空间

法国作家梅多美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三分应留给读者去补充,让读者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留有“空白”的课文,让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感悟。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感悟不是容易之事,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补充一些阅读教材,恰到好处地进行“补白”。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分句向我们举例说明不同植物的“克隆”本领,即柳树的“插条”,马铃薯和仙人掌的“切块”等。句末的省略号省略了其它植物的“克隆”本领,说明自然界中具有“克隆”本领的还不止这三种植物。教学时,我针对省略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还有哪些?”学生只列举出两三种。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启发学生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上介绍有关植物知识的文章,以此充蕴学生的想像空间,填补课文中要求学生思考的认识“空白”。

课文中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召唤学生想像未定的充蕴空间,它能够驱遣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养成,激活个性化的思维理解。这种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型阅读训练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 积累型的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含量

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作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丽春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两首诗均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自然无华,诗意浓郁,意境高远。诗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注入到全诗的字句中去,达到物我俱化、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诗文无疑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深受学生喜爱。我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的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春天相关的诗歌和文章,如:杜甫的《绝句》,朱熹的《春日》以及朱自清的散文《春》等,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丽,并从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取决于构思、动笔、修改一连串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是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所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所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相关重要的基础。”叶老说的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平时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还有阅读的积累,包括课内外阅读的积累。

五、 突破型的补充阅读,攻克学生的学习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要突破教学难点,变难为易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在触类旁通的阅读中攻克教学难点。

《早》这篇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梅花的,为什么要写梅花。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味书屋后园的蜡梅花,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它颜色、形状的外形特点,再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蜡梅花的清香以及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精神内涵,然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梅花的句子并反复吟诵,领悟作者以花喻人的感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我把课前翻印好的反映鲁迅生平的文章发给学生补充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感受到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是用了以花喻人的写法,用蜡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的一生,这样比喻,非常恰当。这样的教学,较好地舒缓了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客观存在着一些难点。老师也都在想尽手段攻其难点。教学中补充一些浅化难点的材料,将能缩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程度的差距,提高阅读效果。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言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了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语言实践活动,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时,大胆地进行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的尝试”,努力构建走“经纬交错”的阅读之路,让课堂教学与书香相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2] 《起步阅读》四思.谈永康.《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7、8期

[3]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7、8期

[4] 《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及对策》严玲媛.《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

上一篇: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下一篇:英语单元预习提纲“Outline”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