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求存在五大结构性矛盾

时间:2022-09-10 12:46:02

农村金融供求存在五大结构性矛盾

一、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相对短缺

1994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格局。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严重不足,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业银行也撤销了大批网点,导致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以下只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原因,其资金运用主要还是在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上。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农村金融歧视”,使得农村缺乏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没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限较小,仅发挥吸储功能,全国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据估计达3000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

与农村资金“非农化”趋势同步,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严重缺失。吸储功能过剩而信贷供给严重不足,功能性供给不均衡。邮政储蓄在农村大量吸收存款,并将资金大量转移到非农领域,进一步减弱了农村金融的实力,加剧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

三、正规金融机构偏好风险控制

农民的金融需求,用于生活性的以小金额、低价格为主要需求特征,而用于生产性的以周期长、手续简约为需求特征。正规的金融机构以信贷和管理人员责任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仍显严格和程序复杂。贷款人所有的条件设置,都是为了贷款能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还需要有被认可的信用和资质,金融机构采取层级分权、相互制约的方法进行贷款风险控制,使信贷管理人员“宁可不贷,也不损失”,有时甚至“无过便是功”。严格的内控制度特别是责任追究制,使信贷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倾向于“惜贷”、“惧贷”。

四、农村金融产品设计过于“城市化”

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产品供给,在设计上呈现“城市化”倾向,相对于农村金融需求来说,针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产品并不充分。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农村的金融需求不能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满足。金融产品主要以存贷款和资金的汇划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综合配套的结算融资支持。同时,农村金融产品在产品期限设计上与农业生产的时间周期不符。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而且多以农历为农时依据,与正规金融机构的结账日期、期限要求、考核内容并不相同。

五、抵押、担保机制缺失

在农村,由于农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户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土地只能用于耕种和居住,不能用于买卖或抵押。土地是农村居民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土地使用权的管制限制了农村居民从土地经营中获得更大收益,同时限制了农村居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目前,农户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小,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完善,担保中心要独自承担担保风险。

上一篇:改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现状的对策 下一篇:对近期县域银行信贷谨慎行为的实证分析:乳山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