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离不开湿地

时间:2022-09-10 11:04:53

【前言】城市离不开湿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是多样性安全。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并生的。湿地也是连接城市和自然的一个通道或者是桥梁,是人类的物质依托和文化寄托、心灵寄托。很多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立,是基于过去沉淀下来的文化,这些文化跟湿地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

城市离不开湿地

10年前刚去上海的时候,总被大都市的地名所困扰,分不清名字的来由,找不到城市的脉络。记不住地名也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总是为出行困扰。偶尔一天,找张地图,仔细阅读一些诸如江、河、湖、汀、港、沟、淀、池之类的地名。顺着城市原有的地貌、地理环境和发展历程一路看来,发现很多地方的名字跟湿地是有关联的。于是很快就把偌大个都市了熟于胸了。如此这般,关注多了,才发现很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都是如此。城市的发展跟湿地是紧密、持续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的智慧,也是湿地的贡献。

最初的城市大多是依江河而生,依地势而建。伴着水脉也就聚集了人脉,既能保证水源的供给,又能保证交通的通畅。水和湿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很多中小城市以前就是依河而居的一个镇。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人们为了要拉近一个点与另一个点之间的距离,拉近中心与边缘的距离,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建桥,或是就地填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工程工具的发展,城市被桥梁、隧道和水泥一步步环绕穿插,城市越来越固化,湿地也越来越少。无限膨胀的城市肯定存在风险。

尽管湿地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正在急剧减少,但湿地的存在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水源安全。大多数城市内流淌的河流,都是传统的水源地。有的城市建在湖边,有的江水穿城而过。现在的城市水体要么被污染,要么水量减少,饮用水变得缺乏,只能从周边的水库、河流去调水,来补充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河流湖泊看起来波光粼粼,但水体不是氮磷超标,就是重金属污染。它们虽然就在身边,但是不能利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这个问题。

二是防洪安全。城市湿地的消长过程与大气和气候的规律相吻合,消长的过程被比喻成湿地的呼吸。几乎所有有河流穿过的城市都需要建设防洪措施。河流在穿过城市的过程中,它们的空间是被压缩的,有很多建在河边的建筑物框定了河流的形态,压制了它们的“呼吸”空间,进一步阻碍了一些自然河床将来发展的趋势,削弱了它的空间感。另一方面,有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填埋了河流周边的很多塘、池,固化了道路,把土地呼吸的权利也剥夺了。城市的整个生命体一旦被固化,河流就变成了一条管道。而且,为了防止它对人类生命财产的侵害,我们不断建设更多更高的堤坝。当水超量的时候,就必定带来危害,而这种危害,又势必让城市付出更高的代价去适应它。

三是多样性安全。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并生的。湿地也是连接城市和自然的一个通道或者是桥梁,是人类的物质依托和文化寄托、心灵寄托。很多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立,是基于过去沉淀下来的文化,这些文化跟湿地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一个城市有各种各样的节庆、传统和风俗,形成了不同城市发展和文化的脉络。这些文化和信仰就存储在一代代人的意识里。当然,这种意识是需要在环境里熏陶和传承下来的。湿地的消失,让很多世代跟湿地结合的传统文化都面临威胁,文明的形态也就随之消失了。

四是企业生产安全。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经与媒体在洞庭湖畔的全国农业百强县华容做过一个调查。这里历史上棉花种植面积、水稻产量、水产品等都在全国居前列。过去荆江分洪的时候,华容县淤积了大量的农田,所以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加上耕作面积大,经济总量就上去了。但随着城市发展,很快就发现传统农业的格局规模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为什么?问题就出在水源上。华容县北枕长江,南抱洞庭,周围全是大水系,但县城里面缺水。由于地下水氟超标,属于水质性缺水,县城里的饮用水主要来自长江和周边的小水库。长江入洞庭湖的5个口有4个经过华容,其中一条主要的河流华容河,由长江的调弦口进水,向南经过县城而后汇入洞庭湖,全长120公里。可随着多年来泥沙淤积,长江入河水量减少,水也渐渐进不来,县城的饮水出现了问题。严重缺水时期只能保障早、中、晚各定时供应1小时,错过了时间就用不到水。当地电视台也曾播过新闻,把水龙头一打开,蚂蟥、水藻就流出来了。很多企业希望来投资也因为水问题望而却步。特别是啤酒厂、印染企业、炼化企业、石化企业等耗水性企业,更受到制约。

如果没有湿地,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座死城,新的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也会压缩,经济就不景气,老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了。当一个地方资源供应不足,企业就会去别的地方寻求资源。当全球都供应不足,全球经济就会枯萎。由此也说明,城市的发展结构和潜力跟湿地是密切相关的,湿地对于企业生产安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人对自然的每一点感受,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过去短短的十几二十年时间,我们填埋了大量的城市湿地。迫不得已到最后留下几个点缀在城市里也毫无生机和灵气。随着城市节奏加快,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向往顺应自然的感受,不是造一个很大的湿地放在那,让人去体验。而是要从身边做起,从城市的规划做起,从城市内湿地发展规律的顺应和尊重做起。让每个市民都能够感受到人跟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去顺应自然。只有我们从自然中得到安全的保障和美感,才会觉得这个城市繁荣富强。

湿地是城市中最不可缺的一个部分,我们要给它留下足够的空间。

湿地与城市风格

世界上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湿地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逐渐发展成了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城市。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人们也逐渐发现,随着湿地生境的消失,很多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

恢复城市湿地,必须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及其与湿地间的关系,从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认识出发,增强对自然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从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使湿地这一日益减少的人类绿洲和天堂,能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同时得到保护、利用和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促进。

上一篇:大数据“有病” 下一篇:IT薪酬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