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之培养

时间:2022-09-10 10:53:06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之培养

摘 要: 双重性、动力性、可塑性和发展性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文章认为应遵循主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从理论教育引导、社会实践历练、自我内化教育、榜样示范引领、校园文化熏陶和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道德人格 培养策略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影响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大学生道德人格具有双重性、动力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剖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缺失主要表现为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

1.传统人格的“失效”。这是指中国传统人格中缺乏独立的依附性人格,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独立性人格培养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公民以平等主体的独立人格,自由自主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活动,任何职业的选择、人才的流动、权利义务的独立承担、新型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确立等,都要求人们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加入其中,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的自由平等的人格主体。这意味着依附于他人和单位、组织、集体的而不具有独立人格的依附性人格,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2.现实人格的“失范”。这是指由于社会改革和重组带来的种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性的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痼疾和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假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遗毒还未肃清,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秩序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刚刚从保守、依附性人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开始获得相对独立发展可能性空间的当代大学生往往因种种规则冲突和目标无序而导致一定程度的人格“失范”。

3.理想人格的“失落”。这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理想价值目标被打破,而新的理想信念没有重新确立,大学生处于一种普遍的焦灼和失落状态。由于受市场经济消极方面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把金钱追求作为他们理想追求的唯一目标,理想人格被人们怀疑、蔑视乃至否定,而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享乐主义的“自然化人格”为不少人追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少数大学生把物欲的追求作为人生第一目标,而道德追求降格为第二目标,造成“理想人格”的失落。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原则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应遵循主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即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既要让大学生认清和把握自身的利益同社会道德要求的一致性,摒弃自身需要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实现理性和感性、自我与他人、小我与大我的交融统一,又要分析和把握具体道德情境所构成的实际格局,摒弃个人的主观和随意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与统一。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面对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同一道德体系在特定情境中所呈现的不同价值冲突和它所构成的两难处境,确定自己作为主体的追求和行为选择的价值方向,解决或超越各种道德矛盾和价值冲突,实现理与情、意志与信念的交融统一。

2.系统性原则。道德人格境界是有层次的,在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养中,既要提出最高道德要求,又要从他们的道德实际水平出发,使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沿着思想道德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向着高境界攀登。当前我国大学生实际的道德觉悟或道德境界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型;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型;三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型;四是“一切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型。针对上述情况,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应区分层次,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导大学生在道德人格境界的阶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3.创新性原则。现代道德人格不是终极人格,而是一种持续创新、对未来开放的进化型人格。这里的创新既包括内容的创新,又包括方法的创新。贯彻创新发展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善于对现实中出现的先进道德人格形象进行总结、概括和提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宣传、推广新的先进道德人格形象;要注重先进科技文化和思想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良好人格素质,不断为现代道德人格增添新的内涵;要不断创新道德人格培养的方法,把传统的道德人格培养方法与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实效性。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策略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笔者认为应从理论教育引导、社会实践历练、自我内化教育、榜样示范引领、校园文化熏陶和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扎实推进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理论教育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分析当今国际变化新格局、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整体构建人格理论课程的新体系。充分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充分吸收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人格理论课程的内容。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殊需要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开展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等等,将人格理论和人格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要把握育人方向,努力引导大学生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和铸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2.务实开展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社会实践历练。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人的主体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道德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教育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积极开拓个体的道德活动领域,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配合教学内容,通过举办报告会、讨论会、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二是集体活动和个人独立活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开展修身养性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处理好学习、成才和生活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三是道德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积极开展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

3.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自我内化教育。正确处理自我教育与加强行为管理的关系,坚持在自我教育中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道德个体的内化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过程。道德活动是道德人格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但是道德活动能否产生影响、产生多大影响,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及其内化程度的高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在动力。没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不可能有道德人格的发展。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必须与行为管理相结合,把教育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融为一体,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审美、优化心境,使他们既会读书,又会做人。

4.大力弘扬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榜样示范引领。正确处理普遍教育与榜样示范的关系,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教育最适合运用榜样的形式。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人文景观,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动的榜样人格教育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榜样,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要倡导学英雄的先进思想,走英雄的成长道路,创英雄的光辉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要善于发现和扶持新一代大学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舍己为公、助人为乐等各类先进典型,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

5.充分发挥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业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和群体意识,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和外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事实说明,学生人格的养成、气质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铸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文化环境的熏陶。因此,学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之中,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增强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人格得以升华,实现对灵魂和精神的塑造。

6.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网络建设。我们要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相互协调的校内外立体化德育体系。建立由当地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机构,对德育体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发挥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毕业指导,以社区实习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培养和健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步,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门献敏.论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

[2]孙鹏勇.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内容与原则[J].教育探索,2010,(22).

[3]罗振文.柔性管理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

[4]刘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上一篇:高校学生宿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下一篇:关于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