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9-10 07:25:52

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若干问题

摘要:1929年鲁迅编印了《比亚兹莱画选》,此举引起了后来研究者的诸多不解,有人指出其表现了鲁迅唯美颓废的审美趣味,引发诸多学人的反驳。本文将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事件放置在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大背景下,从“比亚兹莱的热销”现象来反观这一事件,试图解答鲁迅译介异邦美术作品的初衷、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缘由以及如何看待鲁迅对比亚兹莱的偏爱这三个问题,以期接近或还原事实真相。

关键词:鲁迅;比亚兹莱;译介

1929年,鲁迅为朝花社编印《艺苑朝华》,其中第四辑为《比亚兹莱画选》,鲁迅为其撰写了千字小引,其中写到比亚兹莱“生命虽然如此短促,却没有一个艺术家,作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名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这样的广阔”①。

但由于比亚兹莱的插画形象诡异怪诞,画风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意味,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学界对此三缄其口,它隐约成为学者们眼中鲁迅研究的“歪门邪道”,研究者们最好绕道而行。因而对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事件的研究成果极少,我们不妨以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气象为背景,从比亚兹莱的“热销”现象来反观这一事件,也许更能接近或还原事实真相。

一、鲁迅为何要译介异邦美术作品?

要谈论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原因,首先要弄清楚鲁迅译介国外美术作品的初衷。

1928年,鲁迅与柔石等人成立“朝华社”,并于1929年开始编印五种版画选集:《近代木刻选集(一、二)》、《菇谷虹儿画选》、《比亚兹莱画选》、《新俄画选》。这原本只是鲁迅最初计划出版12种的一部分,只因朝华社遭遇经济困难而停业,最终未能出版。一年之内计划出版如此之多的版画和插图作品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当时译介异邦美术作品的急迫心情和巨大热情。

鲁迅钟情于插图已是很早的事情,除了收集各个时期的中外插图,自己也绘制过插图。在鲁迅眼里,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之于作家和画家都是裨益的。鲁迅对美术有很高的见地,他早年就认识到,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类型,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艺术对于社会的文明,对于健全人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科学史教篇》中说:“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凡此者,皆所以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由此学界往往将鲁迅的美术编译思想定位于“为生的艺术”即现实主义,认为他一贯注重美术的现实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功用性,追求一种强而有力的艺术美。然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鲁迅对美术的功用又作如下见解:“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诚言目的,此其正解。然主用者则以为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在其后的三十年间,鲁迅的美术编译思想也常常着眼“主美”而非“主用”。

因而,在研究鲁迅美术编译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总是刻意强调其战斗的、决裂的、政治正确的一面,下意识地遮蔽与抹杀其游戏的、闲适的甚至颓废的一面。在鲁迅眼里,珂勒惠支、梅菲尔德、比亚兹莱的作品都是具有独特美感的,“美”是鲁迅甄选域外美术作品的第一重标准。或者说,对鲁迅而言,文学创作是对苦难的抗争,翻译是对伤痛的,而美术则是快乐的源泉。

二、什么促使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

论及鲁迅对比亚兹莱的关注,就不得不回归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比亚兹莱热的现场,以此来贴近当时的鲁迅。

比亚兹莱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期。他的名字与中国许多著名的新文学作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们包括鲁迅、田汉、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叶灵凤、邵洵美、滕固、冯至等。首先将比亚兹莱引入国人视线的是田汉和郁达夫,1923年1月,田汉在翻译王尔德的《莎乐美》的剧本时,全程收录了比亚兹莱所作的插画。可以说,在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新文艺界已然掀起了一股介绍比亚兹莱的热潮,鲁迅身处其中不会不闻。

在写于1926年2月的文章《不是信》中,鲁迅提到:“‘琵亚词侣’的画,我是爱看的,但是没有书,直到那‘剽窃’问题发生后,才刺激我去买了一本Art of A.Beardsley来,化钱一元七。”②然而根据徐霞的研究,鲁迅最早接触到比亚兹莱是在1913年,该书是德文版由其弟周作人所寄,“鲁迅与周作人早在田汉、郁达夫等人向中国推介比亚兹来的十年前,已关注到这位画家的作品,周氏兄弟对欧洲最新艺术潮流的触觉比起五四一代作家要早很多”③。由这十年的时间可见,鲁迅选择译介比亚兹莱,除了自身对于比亚兹莱的热爱,认为“那锋利的刺戟力,就激动了多年沈静的神经”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外在因由的推动。毕竟,在鲁迅心里,“Beardsley的线条究竟太强烈了”,相较于当时也流行的谷虹儿的“幽婉”,比亚兹莱的“锋芒”反而不适合许多沉静而疲弱的中国神经。

对于这外在因由,学界很多人认为鲁迅是为了点破叶灵凤画风的渊源,即发掘现在中国时兴艺术家的外国“祖坟”。鲁迅曾经狠狠批评叶灵凤的画风,说其“生吞‘比亚兹莱’,活剥‘谷虹儿’”。鲁迅特意于一九二九年编印了《谷虹儿画选》,为了是要揭开“中国几个作家(原注:指叶灵凤等人)的秘密宝库”。此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是借比亚兹莱的颓废画向他非常器重的画家及封面设计陶元庆致敬。这个观点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事例得到印证:1925年10月6日,鲁迅在商务购买了两本比亚兹莱的画册,过了三天,他把其中一本寄送“璇卿”,也就是陶元庆。现在看来,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部分合理性却又不尽然。当时学界的比亚兹莱热可谓如日中天,诸多的模仿作品和引荐文章层出不穷,而鲁迅对比亚兹莱的认识可谓不浅,他的出版这一行为也可说是为一九二零年代中国纷纷扰扰的比亚兹莱现象做一个还原本象工作。

三、如何看待鲁迅对比亚兹莱的偏爱:先锋性还是颓废派?

比亚兹莱插画生涯的繁荣可以说完全仰仗于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慧眼相识。比亚兹莱获得了给王尔德的《莎乐美》英文版剧本做插图的机会,他也不负重望,以其警世骇俗的气魄使莎乐美的形象广为人知,大放异彩。尽管是单调的黑白插画,却因其诡异怪诞的形象和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意味的画风引人注目,他也正是凭借着莎乐美系列的插图一跃成为插图史上独树一帜,诡诞奇谲的力量。在性格突出的黑白线描画中,透过那独特的极具象征意味的线条,比亚兹莱尽情嘲讽维多利亚时代对性的压抑,对于人性的缺失与丑化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与表达。它们充满着怪诞与黑暗,戏剧表情比比皆是,仿佛耳边有着一阵阵洪大的哄笑声,又重又尖,又冷又硬,令人十分不快。

在有些学者眼里,鲁迅对珂勒惠支和比亚兹莱的喜好表现出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热爱,体现出其唯美颓废的审美趣味,“他在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个人的艺术爱好上,似乎并不见得那么积极,那么入世,甚至有时还带有悲观和颓废的色彩”,并由此得出结论,鲁迅是有为“公”的一面,也有为“私”的一面。在后来陈浩和李允经的论争文章中分别提出“柔美清新艺术观”和“恶魔之美艺术观”,以之来反驳李欧梵论证的“唯美颓废艺术观”。尽管二者言辞凿凿,但行文之中依然不免让人生疑,这是不是出于过于崇拜的护短行为?

此外,我们不可忽略的另一种声音,是关于先锋性的说法。我们知道,比亚兹莱的出现触动最深的是创造社的一众人。比亚兹莱的那种颓废、唯美而又大胆前卫的画风正好迎合了他们需要的那种革命精神的激进与前卫,以一种近乎反叛的方式企图挣开生活的捆绑、社会的束缚。用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即要做“简切痛快的外科派”,它的“手术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尽管鲁迅有提及到比亚兹莱的“锋芒”太过,然而比亚兹莱插画中激烈的情感,极端的美与恶,爱憎分明的表达方式,正是鲁迅小说或杂文的表达方式。鲁迅《野草》中出现的复仇主题,神秘怪异的构图空间,《故事新编》展现对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的改写企图(如《铸剑》的复仇主题,宴之敖者亲吻眉间尺自刎下来的头,画面与《莎乐美》如此相似),以轻浮油滑的笔调或情感的变奏突显对传说的想象,正和比亚兹莱的创作风格两相吻合。鲁迅在下意识中已然表现出对于比亚兹莱这种前卫艺术的激赏与模仿,这亦是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先锋性体现。

结语

鲁迅对待比亚兹莱的态度是冷峻而深刻的,他在“接触了比亚兹莱十六年后才沉淀整理出他对比亚兹莱的理解,选择出版比亚兹莱画册及翻译专题论文”④,希望为中国文化界“忠实”地介绍这位世纪末艺术家。从更深层次来看,无论是英国新艺术颓废派的激烈前卫还是日本具有东方审美趣味柔媚婉约,在鲁迅那里都是对艺术美的追求的一种体现。其实,对鲁迅而言,只有具备这种综合的艺术审美的丰富性,才可承载其思想的重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尹慧珉译.湖南:岳麓书社.1999.

[3][日]小泉和子.鲁迅和菇谷虹儿[A].夏凡译.上海鲁迅研究[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4]陈浩.“恶魔的美”:鲁迅与唯美主义[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

[5]余凤高.比亚兹莱:未经撕剥的“遗容”[J].鲁迅研究月刊,1986(4).

[6]李允经.鲁迅与画艺术――兼与李欧梵先生商榷[J],鲁迅动态研究,1987(4).

[7]徐霞.“比亚兹莱”的中国旅程――鲁迅编<比亚兹莱画选>有关文化、翻译、艺术的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10(7).

注解: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比亚兹莱画选小引>》,见《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05年版,第356页。

②鲁迅:《不是信・华盖集续编》,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③徐霞:《“比亚兹莱”的中国旅程――鲁迅编<比亚兹莱画选>有关文化、翻译、艺术的问题》,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7期,第9页。

④徐霞:《“比亚兹莱”的中国旅程――鲁迅编<比亚兹莱画选>有关文化、翻译、艺术的问题》,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7期,第23页。

作者简介:吴燕(1990-),女,江苏兴化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上一篇:谈初语课堂合作学习切入策略 下一篇:母亲是座巍峨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