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0 05:15:51

基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机制研究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中孤残学生面临着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学习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就业环境把握不准等问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制无法满足他们的全面发展需求,需要国家、高职院校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基于“发展需求”的孤残学生培养机制。

关键词:孤残学生;发展需求;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77-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孤残学生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但是他们同样应当享有社会成员所普遍享有的生存、发展权利。孤残学生的境遇检验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孤残学生需求得到满足所具有的层级性,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

一、高职院校中孤残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

在国内,随着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构理念的提出,对孤残学生社会救助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救助主体之一,为孤残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招收的孤残学生数不断提高,孤残学生问题逐渐影响学校的整体较学水平与社会效应。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政类高职院校从2008年率先招收17名孤残学生,到目前已累积招收336名。

1. 现有生活费用来源无法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通过调查,孤残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渠道广泛但金额少且不稳定。孤残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包括政府资助、机构或亲属资助、假日兼职及学校助学金等,平均下来每生每月约有600―700元不等的生活费用。这个费用能够保障每个月的生活开支,但若遇到感冒、身体不适等小毛病就让孤残学生生活面临尴尬。如学校有1名女生,因为小时侯营养不良身体素质非常差,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感冒,用她的话来说“每个月都得花二分之一的生活费用于看病,由此只能吃差点,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2. 过往基础薄弱影响了大学学习能力提升

在高职院校中,孤残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这个平台改变现状,在平时的学习别的努力与刻苦,但是由于过去基础较薄弱限制了现在的学习效果。在调查对336名孤残学生中,90%有过挂科经历,45%曾挂科在三门以上。另外,高职院校要求毕业必须取得英语三级证书与计算机一级证书,孤残学生虽然都能考过,但往往比其他学生晚一至两个学期才能获取。在当问到挂科原因及过级困难时,孤残学生普遍反映是“许多知识难以理解”。

3. 自信心不足限制了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向上

孤残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或综合素质较差等原因, 对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很好的估计,看不清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依赖性较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调查中,336名孤残学生中有三分之二不敢主动上台作自我展示,有近三分之一在与陌生人交流中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因此,绝大多数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不愿意主动参加群体性活动,对现实的生活更多是消极应对。

4. 社会就业环境把握不准不能正确规划未来

孤残入校时,在自愿选择专业的前提下,学校优先安排孤残就读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医学院、殡仪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然而,孤残学生对康复治疗、殡仪技术、社会工作、民政管理等专业非常的陌生,他们身边也没有亲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在问及未来求职意向时,他们多表示“不知道”或“到时再说”。在大一入校时,336名孤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呈现出理想化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消极对待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在中国孤残社会救助体系中如何定位,如何利用职业教育的本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保障孤残全面发展的权利和需求满足,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民生课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满足孤残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采用多元化途径,创新出了一种全新的孤残学生培育机制。

1. 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孤残学生基本生存需要

学校通过向民政部多次协商,争取了民政部中国儿童福利与收养中心项目,按每生每年12000元拨款到学校,作为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等,由学校统筹管理,合理设定经济开支项目和额度。根据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物价水平,充分考虑其日常生活等合理开支,其消费标准参照我校学生的中等水平拟定,由学生处专职干事老师按每人每月生活费630元、每人每季度置装费500元的标准造表发放给每位孤残学生。孤残学生寒暑假的往返路费、过级考试费、班费等按实际需要造表发放。学校每年每人补助5000元作为孤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等。学校为孤残学生购买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

2. 专业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服务满足生活适应能力需求

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成长环境以及主观认知的偏差使孤残学生很多时候面临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归属感、自惭形秽、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取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给予他们必要帮助。如提升自信心的团体训练、职场模拟训练等。重点做好一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专门的孤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跟踪;做好三期团体辅导:新生入学适应新环境辅导;大二学习心理辅导;大三就业心理辅导;根据孤残学生成长经历以及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定期个体咨询与心理辅导。

3. 多层面学习辅导满足孤残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对来说,孤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给予孤残学生自主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利。安排品德好、责任心强、威信高的教师担任孤残学生的成长导师,协助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安排优秀学长担任“小老师” 协助导师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辅导员重点关注与督促孤残学生上课出勤,协调孤残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发生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孤残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责任感,生活技能、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孤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鼓励孤残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各学院每学期组织孤残学生开展一次校外实践活动,每年组织一次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系列活动的培养,孤残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18人加入了一个以上的学生社团,175人加入青年志愿者。

4. 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辅导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孤残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特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此,学校针对就业形势和需求专门为孤残学生制定了一系列就业辅导方案,内容包括就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劳动态度、就业服务、就业训练、劳动权益维护与保障等。同时,为解决孤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困难,学校还增加了求职补助预算,以减轻其求职道路上的负担。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孤残学生,学校还邀请多家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为孤残学生步入社会牵线搭桥。学校还积极与收养机构和相关部门联络,共同为孤残学生找“出路”,目前,已经确定青岛市残童福利院推荐的孤残学生在我校毕业后将由当地政府安排工作,乌鲁木齐地方政府承诺孤残学生毕业返乡可安排就业。

三、高职院校完善孤残学生发展需求培养机制的途径

高职院校针对孤残学生自身心理特点与成长的特殊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育与培养计划,有效的满足孤残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其顺利毕业并能走上工作岗位,这种基于发展需求的孤残学生培育机制已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如社会关注度不够、校院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孤残学生覆盖面过窄、孤残学生发展层次较低等问题,国家、高职院校及学生三方应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基于“发展需求”的孤残学生培养机制。

1. 国家应优化救助主体间的结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效能

高职院校的培育培养是国家孤残学生救助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孤残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可以在入校前更顺畅、更有效的予以解决,孤残学生在学校毕业后所面对的困惑也能够在社会帮扶体系中获得支持。目前,孤残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工具性支持不足、情感支持-社会交往-信息支持不够、社会支持主体单一、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忽视社会支持的负功能、缺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等问题[1]。社会救助主体间相互隔离,使得高职院校的培育只能立足入校后的补救性教育,限制了孤残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今后,国家应优化救助主体间的结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效能。

2. 社会要充实孤残学生教育资源,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覆盖面

高职院校在招收孤残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办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但相比较全国57万多的孤残学生而言,数百人的规模可谓沧海一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孤残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孤残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的学费、学习用品费、生活费用及毕业就业所需相关的巨大费用。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为法律孤残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长期的社会救助必须通过“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大众参与”的路径来完成[2]。社会力量将成为孤残学生救助的主要资源供给主体,社会应不断加大对孤残学生的关注力度,努力充实孤残学生教育资源,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孤残学生培育覆盖面。

3. 高职院校需加强培育内容建设,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孤残学生发展需求

有关高职教育,孙莹教授建议建立一个双轨制的资格制度,允许学生在传统学术学习与新兴职业教育中容易转轨,吸引更多不适应现时正规教育的学生入读职业教育[3]。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尝试,高职教育已初具规模,但针对孤残学生的培育机制正在探索之中,教育内容建设包括孤残学生招生、孤残学生生活安置、教育内容设置、就业援助、心理辅导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设置的内容应有针对性、系统性,不断满足变化中的孤残学生需求。

4. 孤残学生要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期望 ,加强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技能学习

高职教育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既需要学校制定并实施好教的环节,还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在校园里,学习仍是孤残学生的首要任务,校园是大学生垮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平台。这里的学习是为了增加知识的容量,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职业生涯。总之,不管是正常的学习活动,还是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每一个活动的认真付出,都将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大学生必须首先扎实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再去逐渐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长伟,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第10期.

[2]张卫英,国家机关在法律孤儿社会救助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孙莹、周晓春,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间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上一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构想 下一篇:亚洲主要劳动力输出国家境外就业政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