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10 04:41:4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摘要: 面对新形势对高技能人才应当具备的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学生基础薄弱;双师型教师质和量水平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有限等,旨在进一步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关键词: 高职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62-02

1 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201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后教育部起草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技能人才是面向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具备三个特点:

1.1 专业理论知识要丰厚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训练形成的。要求学生在取得专科毕业证的同时可取得各种上岗证或等级证,如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会计证、护士证、汽车驾驶证、CAD制图员证、电算会计证、车铣焊钳上岗证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动手操作能力要强 近几年企业招收的高职毕业生虽然已通过高级工技能鉴定,但本工种最基本的操作都不能从事,虽然他是经过劳动部鉴定的高级工,但他又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独立承担工作。

1.3 要有学习创新能力 随着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产生和运用,对一线管理者、生产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岗位变化和提升,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外,还应具有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即2010-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247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在国企将达到9万人,非公企业达到1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23万人,技能人才达到500万人左右。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86%。据预测,到2015年,河北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90万人。根据2013年河北省人社厅通过河北人才网正式对外的我省紧缺专门人才需求目录数据,全省11个市、72个省直部门,共计2795家单位进行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工作,共提供岗位7976个,紧缺专门人才需求29743人,技术项目需求978项。课题组成员面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发放调研问卷85份,回收82份,涉及城市唐山、秦皇岛、衡水、保定、石家庄、邯郸和廊坊,涉及钢铁、煤炭、金融、电子商务、物流运输、冶金等行业。

3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3.1 学生文化基础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入学分数差距很大,以课题组所在学院为例,由2004年分数高的在550分左右,分数低的在350分左右,相差200分。2013年,分数高的在550分左右,分数低的在350分左右,相差200分。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知识基础差,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培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2 “双师型”教师达不到数量要求和技能水平 根据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交织比例50%为合格,70%为优秀。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总要求。但是由于我省大量缺乏具有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从而成为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首先,随着示范院校的建设与推进工作,在数量上我省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与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表1比较显示。其次,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等方面不足,针对省内5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调研调查显示: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亲自动手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教师只占17%;具备行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占有38%;在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占42%;而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实践能力严重欠缺,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能力本位教学无法开展,直接制约着高技能人才的高技能培养。

3.3 校内外实习条件受限

3.3.1 校内实习条件与企业现实操作存在差距 对多所省内高职院校实训条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职院校建立的大部分实训基地,多注重低端技能和单项技能训练,如市场营销专业多重在实训在计算机机房,让学生进行营销软件模拟操作;电子商务专业多重在ERP模拟实验室;会计专业多注重几张凭证、一些练习点钞、一把算盘等,这些实训中心技能训练单一,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根本达不到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水平要求。

课题组成员针对82家企业招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回访可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五年之内有87.7%的学生都处于企业一线工作培训的阶段,很难一毕业就上岗胜任岗位工作,企业付出成本较高,毕业生也苦恼于不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3.3.2 校外实习企业很难落实岗位具体操作 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注重校内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与现代企业建立紧密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很难落实让学生去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主要有以下问题:①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方面缺乏完善的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从而没有使企业将接收学生实习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使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②企业参与性较少。虽然企业急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是企业受到技术保密、安全责任以及生产安全、进人计划等因素影响,使得职业院校很难落实和实施学生在企业的实习。③学校“一头热”现象。学校始终在校企合作上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多靠私人关系维持。学校无法对企业提出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上企业限制太多,实习费用太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同时学校和企业按照合约进行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相关用人制度、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参考文献:

[1]刘小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改革的必然选择[J].正德学院学报,2009,6.

[2]白福民.加强和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3]毕新英.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J].山东大学,2011,5.

上一篇: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