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生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时间:2022-09-10 04:08:55

金融硕士生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一、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四、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

五、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联系,是金融专业学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金融硕士走出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金融类职业考试包括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结合的方式。可以在金融领域内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机构共同认证。由于金融硕士教育设立的时间较短,且我国专业学位缺乏与职业考试链接的经验,建设衔接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金融硕士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提高金融硕士素质。

作者:吕红娟

上一篇:小议教学效果传导机制 下一篇: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