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

时间:2022-09-10 03:20:22

怎样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

——关于幼儿本土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文化,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基础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现是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以及知识系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或阶层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文化。

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这就有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所谓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中文明的逐渐积淀。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基。主要指本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就是相对于本土而言的、本区域以外的文化,主要指来自西方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如何对待和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科学、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念需要从幼儿时期培养。那么,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文化教育现状如何呢?

周一,某幼儿园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有一个活动是“国旗下的讲话”。两名大班幼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下用英语说了长长一段话。我们参观的老师没能听懂,问问下面的小朋友,也没有听懂的。

幼儿园开办的各种兴趣班中,参加英语兴趣班的人数最多。有些幼儿对英语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幼儿汉语表达都有困难,家长还是将孩子送进各种少儿英语培训班。幼儿也以自己能说几句英语而自豪。

外来的东西充斥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服饰到娱乐,从学具、生活用品到玩具……面对纷繁的外来文化,幼儿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

我们随机调查了几所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发现涉及民族教育、本地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家幼儿园正在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幼儿教师都很坦诚地说,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有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教育的意识。随机询问一些家长,他们都说没有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是说,对幼儿的文化教育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活,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又实实在在地体现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语言、服饰、饮食、影视、玩具、图书等。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需要在初始阶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美,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惰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本土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族或区域文化的获得和增长,才能够切实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民族中的个体成员在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感,才能产生真实的“力量感”。当某一民族文化逐渐衰退或被摧毁时,对于生存子这一文化体系之下的人们来说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家园的衰朽和倒塌,就会感觉失去了自己的“根”。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保护本土文化,使它们得到传承和发扬,而这就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本地的、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能接受的本土文化,—因为他们每天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但教育没能起到引导幼儿关注本土文化的{乍用。比如,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会说方言,对家乡的特产、特色景点、特殊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节日没有认知等。相反,在幼儿的成长空间中,给他强烈冲击的却是外来的语言(英语)、外来的图书(各国的卡通书)、外来的影视(国外的大片、动画片)、外来的食品(肯德基、麦当劳)、外来的节日(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他们还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教育者(教师、家长)应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将本土文化教育从自发引向自觉。

二、本土文化教育的实施

如何将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1.幼儿园——课程开发

幼儿园的课程研发与实施具有相对大的自主性。很多幼儿园都在实施“园本课程”,可以在课程开发中有意识地渗入关于本地和本民族文化的内容。

教育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除了设计专门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美丽的家乡”(包括家乡的名人文化、景观文化、特产文化、民俗文化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在班级、园内环境的创设上,有意识地装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东西,并向幼儿作介绍和解释。各领域活动中穿插本地的、民族的文化。比如,健康领域中民间游戏的组织;语言领域中方言的学习,民谣、民间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的运用;社会领域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各民族的风情;科学领域中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环境,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艺术领域中学习、了解民歌、民乐、戏剧以及中国的水墨画、扎染、建筑等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幼儿介绍民族文化。比如,彝族的老师带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舞蹈,会京剧的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京剧,学习京剧的唱腔、表演等。

游戏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幼儿园目前开设的游戏或游戏区域都相对单一。如果我们能加进一些

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游戏,区域活动将更丰富多彩,幼儿也会更感兴趣。比如,在表演游戏中将民歌、民谣纳入其中,让幼儿边唱边表演边感受家乡民歌、民谣的韵味和风格;在角色游戏中开设“家乡小吃店”、“茶馆”、“扎染作坊”等乡土文化区;在结构游戏中增加搭建家乡的大街、桥梁、山洞等本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亲子活动与本土文化融合。比如,亲子民间游戏运动会: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并和幼儿一起玩游戏。亲子郊游: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游一游本地的名胜,了解家乡的名人等等。通过幼儿园精心设计的这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本土文化教育有所了解,并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

2.家庭——资源利用

自身资源的利用。作为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当地的人文、景观、民俗有所了解,然后有意识地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孩子进行交流,有意识地为孩子添置民间玩具(比如风筝、铁环、七巧板、九连环等)和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的图书与音像资料。家长主动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比如,看看家乡的山、水、建筑以及发生的变化,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每逢各种民族节日时,为孩子创设节日的气氛,向孩子介绍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比如,春节和孩子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挂灯笼,给长辈拜年;重阳节时,和孩子一起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带爷爷奶奶出去游玩等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悠久。

社区资源的利用。社区中为孩子提供了多种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家长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带领孩子参观社区中的民俗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到电影院、剧场欣赏影片、戏剧、民乐演奏,到运动场观看运动健儿的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一、外来文化教育的意义

“全球化”的议题日益受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普遍关注。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外来文化必然会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外来文化的教育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幼儿从小接触外来文化,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他人的能力——幼儿在接触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学会尊重、宽容持有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学习、汲取各国、各民族文化中优秀、先进的元素,从而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未来世界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外来文化教育的实施

1.幼儿园——课程开发

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文化教育必然要在课程中体现。

环境创设。我们可以将外来文化的因素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比如,在班级的墙壁上贴让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游戏区域放置不同肤色的娃娃,展示不同国家的服饰;图书角摆放介绍不同国家的图书;自由活动时播放不同国家或民族的音乐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与外来文化亲密接触。

创设丰富的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活动。节日是幼儿分享不同风俗习惯的好时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只要精心加以选择和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获取外来文化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又比女口,了解不同的国家是如何庆祝国庆、迎接新年的。使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意识到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庆贺各种各样的节日,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不同国家的礼仪与礼节。

借助各领域活动。各领域活动的内容都可以渗透外来文化的元素。以艺术活动为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音乐家、画家的作品,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民间工艺品,通过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戏剧活动、建构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他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各国的艺术美,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

2.家庭——资源利用

家庭也要积极对幼儿进行外来文化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

参观游览。多元的文化,带来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如上文所说,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各个展馆时、在进入各个文化场所时,既可以进行本土文化教育,也可以进行外来文化教育。比如欣赏国外的艺术作品,观赏国外的动植物,观看国外的演出和影视,翻阅不同国家的图书,了解不同国家的名人,观看世界各国风景名胜图片,使孩子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有更多、更深、更直观的了解,亲身体验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接纳、理解、包容外来文化。

让孩子有与各国、各种族的人接触的机会。改革开放使各国、各种族的人来到中国。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外来文化。如带孩子到大学里和不同肤色的教师、学生交往,孩子就不会对外国人仅有一个“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的印象;带孩子去品味各国的餐饮,通过使用不同国家的炊具、餐具,通过品尝、制作不同国家的食物,学会尊重饮食所代表的文化,而不仅仅停留在“吃”上;带孩子参加国外团体组织的活动,比如平安夜活动、感恩节活动等,在互动中体验外来节日的气氛,习得不同文化的新信息,培养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态度。

两种文化的关系——共生、互动、多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一方面,当我们以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时,必然要接受那些最先孕育子西方并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铭记,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与韧山。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霸权化”。发展文化,必须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须在承认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的使命就是由“冲突”走向“融合”,实现多元。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欣赏、尊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和交往。就中国的学前教育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应强调以继承本国文化为主,学习外国文化为辅,培养儿童公平、公正、平等的意识。这些意识的培养,绝不仅仅停留于我们前面列举的种种活动,这些只是教育的形式或称形式教育,关键是渗透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合理取舍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可以拿到教育中来。我们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少不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什么内容可以引入幼儿教育,以什么方式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性”:对等性、独立性、主体性。也就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传输的是一种对等的感情,需要弘扬个体和民族的独立性,需要彰显个体和民族的主体性。比如,讲“孝道”,我们就不适合以古代的“二十四孝”为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二十四孝”传播的就是一种不对等的爱,一种暴力式的爱,以牺牲人性、甚至生命来成全“孝”,丧失了作为人的独 立性和主体性。又如,铺天盖地的幼儿英语培训、双语教育,有条件的上,没条件的也要上,什么场合都要用英语,似乎这样才能体现先进、现代。像镜头1中幼儿在国旗下用英语讲话,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母语尚且说不好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学外语,死记硬背单词。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崇,丧失了应有的民族独立性。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使本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异化。

2.批判革新的原则

面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以极端的态度对待——本土的都是好的或外来的都是先进的。事实上,两者都有其历史性和地域性,我们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立足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求同存异,合理整合,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创造转化。比如,中国的戏剧,丰富多样,深刻隽永,但有些服饰、内容又离幼儿太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革新的精神。一名教师在组织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时,为古曲配上优美的儿童散文,利用戏曲中的水袖,表现春姑娘来到人间播撒种子。老师用红色的布料做成短短的上衣,突出长长的袖子(水袖)。幼儿头戴花环,随着音乐走台步,甩水袖(戏曲中的单抛、双抛),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传统的变通与创新。面对外来文化更需批判接受的精神。我们不主张闭关自守,但也不能全盘西化。即使像蒙台梭利课程、多元智能理论这样一些先进的、优秀的国外学前教育课程与理念,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风。难道买了蒙氏教具就是蒙氏课程,开设了“光谱计划”中八个领域的课程就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和课程的实施,都和当地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还必须将它们和我国的国情、当地的实际、儿童的身心特点相结合,开创自己的理论和课程。否则我们永远是“复印机”,永远落后于外来文化。包括外语学习也应该是立足本土:学好外语是很重要,但把外语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并不可取。语言作为一种工具,需要有文化思想作为支撑。一个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没有本土文化底蕴、缺少本民族特质的人,无论在国内的人看来或国外人的眼里,这种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因而外语教育应是“立足本土学好外语”。这样我们的幼儿外语教育才不会那么急功近利!

在21世纪的地球村里,全球化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应该“全球化”,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立足本土的多元文化教育,把幼儿培养成初步具有民族精神和开放态度的未来世界小公民。

上一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下一篇:幼儿教育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