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为诗歌学习插上翅膀

时间:2022-09-09 10:51:02

诵读为诗歌学习插上翅膀

摘 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对诵读作出了规定,对我们的诵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朗诵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在诗歌教学中朗诵有其重要意义:可以启悟人性美,体味感情美,再现形象美,理解思想美,感受语言美。朗诵在诗歌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搞好朗诵教学呢?可以运用: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引读法、拓展法。

关键词:诗歌诵读 意义 方法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目标中对诵读作出了规定,对我们的诵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朗诵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朗诵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教学方法中的第一要着。

在诗歌教学中朗诵有其重要意义:

(一)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悱恻。

(二)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

(三)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

(四)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深刻理解诗歌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感受语言美

朗诵,诗歌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诗歌感受就能极为深刻。朗读以至于成诵,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搞好朗诵教学呢?

朗诵有法,但教无定法。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都是语文课堂上常用方法。以下略谈几例高中常用诗歌朗诵法的实施。

1、范读法:即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二。一是教师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拨,学生领会。正如叶圣陶主张的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于是在《将进酒》中,当我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便也如孙道临般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把“留其名”拖长用韵音、颤音表现出来,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和悠长的颤音,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和无法排遣的惆怅忧伤,准确地表达了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很有艺术感染力。

2、分组轮读法:学生分组、分行、分排轮流读,并互相矫正错误,组员为小集体而专心朗诵,在比赛中就会体现一定程度的竞争。

3、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或高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4、引读法: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诗歌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是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可有如下进行方式:(1)提示式:教师可以朗读每段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事件的提示语句,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以引导学生朗读。(2)提问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诗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透过这个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诗文内容,而且更容易掌握其表达技巧。以朗诵《琵琶行》为例:首段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时间是什么时候?(生齐答――夜晚)地点是什么?(生齐答――浔阳江头)事件是什么?(生齐答――送客);师问――有一句诗,描绘送别的自然环境,有枫叶、荻花等意象,写出秋之萧瑟冷清,这是哪一句,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生答――枫叶荻花秋瑟瑟);师问――主客一行下了马,踱上船只,用互文说就是(生答――主人下马客在船);将要饮酒却无助兴之乐,别离唯有江浸月,忽闻琵琶,满座惊讶。这样根据诗歌内容及叙事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自能轻松愉快背下来。巧问、引读,可以把学生带入现实与想像结合的美妙意境。

5、拓展法:学完一首诗词后,让学生课外搜找一首与之有联系的诗词比较并进行交流朗读。“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方面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拓展迁移,另一方面 练习了朗读,巩固所学,又训练了听众。

喜爱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我们应重视诗歌教学中的诵读,让莘莘学子 “乐读不疲”,“乐背不倦”。

上一篇: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亲近自然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