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自认的认识

时间:2022-09-09 10:35:23

【摘要】(一)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

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有效利用了司法资源的结构性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司法解释第一次对民事自认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项制度,本文试图浅显地理清自认制度的一些基本内涵,并对我国自认规则的现状作一些解读和反思。

一、自认的内涵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关于自认的属性,我国一些证据法学者认为,当事人的承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故成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其根据在于,正是由于当事人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陈述所反映的案件事实,最为直接、具体、全面和系统化,所以有关案件情况的陈述,有利于法官借以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为顺利和正确的处理案件奠定基础。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

(二)对自认属性的误解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自认的性质定位, 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 即把当事人的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 而当事人的陈述既包括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陈述, 也包括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陈述。因此, 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陈述自认, 就是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 当事人自认作为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被看成是一种证据。

(三)诉讼上自认的效力不明确

我国相关法律对诉讼上自认的效力规定不是很明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规定》, 当事人一旦自认, 仅对对方当事人具有免除举证责任的效力, 但没有规定对自认方当事人的效力, 也没有规定对一审法院的效力, 更没有规定对二审和再审法院的效力。由于我国诉讼上无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别, 二审和再审法院依然享有认定案件事实的权力。如果二审和再审法院不受自认的约束, 做出与一审认定的自认事实不同的认定, 则将有可能涉及错案追究的问题, 这必将制约一审法院对自认规则的适用。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来人民法院完全可以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三)应明确规定调解、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自认的效力

当事人在调解或者和解程序中所作的让步主要是为了尽快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但这种让步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故不能把当事人在调解、和解中的让步看作自认。对此,民事诉讼法同样应当加以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之下,更有必要对此加以明确规范。

(四)对人自认应详加规定

笔者认为, 如果本人没有参加诉讼, 只有人参加诉讼的, 人进行自认的, 当然对当事人产生效力, 因为这是的应有之意, 人在权限内可以为一切行为包括对对方当事人的事实的承认。对于人自认的撤回, 应该有很严格的条件, 如要证明事实不符且出于错误, 等等。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锦红.论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的完善[M].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6).

[2]杜闻.民事诉讼自认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3(6).

[3]胡志中.民事自认的属性及效力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音乐产业发展研究分析 下一篇:清末民初三峡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