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高原训练与Hilo训练理论的理性分析

时间:2022-09-09 09:32:21

对传统高原训练与Hilo训练理论的理性分析

摘要:高原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已经成为运动训练界广泛讨论的热点。因此,文章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将传统高原训练和Hilo训练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探讨,旨在分析出二者在训练效果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达到趋利避害,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高原训练;Hilo;缺氧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61-01

一、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一)传统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高原训练(Altitude Training,AT)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研究员提出,人在高原环境对缺氧可以产生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他们在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训练基地(1800米),让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20天的高原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1960年,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在高度为2500米的亚的斯亚贝巴高原训练后,夺得了罗马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打破了自己60年的世界纪录。从此,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使得高原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了发展。

(二)Hilo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HiLo (高住低训),目前它属于模拟低氧训练法的一种。由美国学者莱文(Ben Levine)于1991年提出。他让实验组( n = 6)在2500m高度居住,1300m高度训练;对照组( n = 3)训练、居住都在1300m 高度。结果实验组运动员的血容量、VO2max都有增加,平原5000m跑成绩也获得提高[2]。Hilo(高住低训),指让运动员居住在相当于2 500m左右高度的缺氧环境中,而训练则在正常氧浓度环境下进行。它的基本思路是:运动员训练在低海拔,以便不会明显降低训练强度;同时休息在高海拔缺氧环境,以便使得机体发生缺氧习惯现象[3]。

二、训练方式对比

高原训练利用了高原缺氧的特殊环境,让机体同时承受缺氧负荷和运动负荷双重刺激。其目的是增加机体负荷的强度、增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快速提高有氧耐力。HiLo训练则采用让运动员在低海拔地区训练以便不明显降低训练强度,同时在高海拔缺氧低压环境下休息以便机体发生缺氧习服现象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高原训练的弊端。

三、传统高原训练与Hilo训练的理性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分别得出传统高原训练和Hilo训练理论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高原训练与Hilo训练理论实验研究发现二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高运动成绩。

传统高原训练和Hilo训练一样,都是通过缺氧刺激提高血液中RBC、Hb 和Hct 。RBC、HB、Hct 的增加,可以加强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有利于运动中对各器官和工作肌的氧灌注,从而提高人体耐力。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有以下共同点(1)能够提高机体运输氧气的能力。(2)能够提高心脏供血能力。(3)能够提高骨骼肌的代谢能力。(4)使机体的EPO浓度升高。但是,从RBC 等血象指标的变化中,又可以看出传统的高原训练和Hilo训练又有一定的区别。传统高原训练中RBC 等血象指标的变化规律一般是:上高原一周后RBC和Hb 有所升高,以后RBC 和Hb 逐渐下降,2 周后RBC 和Hb 水平接原水平,3――4 周时RBC和Hb 水平略显下降,略低于平原时水平。

Hilo训练可以使血象指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后期还会出现一个高峰。训练期间传统高原训练,运动训练强度小,绝对运动量比平原低,运动后的最大心率和最酸浓度都降低,同时在缺氧条件下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平原慢,训练中易出现伤病等。训练强度降低和高原缺氧造成最大吸氧量降低,蛋白质合成减少,最终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运动员在某些缺氧环境下的某些生理性适应被强度负荷抵消,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而HiLo训练法正好解决了传统高原训练中运动强度不足这一关键难点。

四、结论

(一)HiLo的高原训练理论充分运用了高原训练所带来的益处并尽量减少传统高原训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两者比较来看,Hilo训练可以弥补传统高原训练的不足,能稳步提高各个训练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研究表明Hilo训练并不能代替传统高原训练。

(三)总之,高原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但高原训练在给运动员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高原训练的有利效应,减少其不利效应是高原训练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3―451.

上一篇:论空白票据的构成要件 下一篇: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