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丙种球蛋白早期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血清TNFa 、IL-4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9 09:12:44

静脉丙种球蛋白早期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血清TNFa 、IL-4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血清TNRa及IL-4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嘱卧床休息,应用广谱抗生素,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E,普通胰岛素,肌苷等常规治疗,合并心律失常者加用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蓉生静丙,2.5 g/瓶,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200 mg/kg•d,连用7 d。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及ECG明显改善,TNFa、IL-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静脉丙种球蛋白;心肌酶;TNFa;IL-4

病毒性心肌炎(VMC)为儿童时期的常见心脏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多趋势[1]。但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自2002年10 月至2007 年6月,笔者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患者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对心肌酶、血清TNRa及IL-4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疾病及中毒、缺氧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n=46例)与对照组(n=46例)。治疗组:男30例,女16 例,年龄8.6±2.5岁,其中乏力35例,头痛25例,咳嗽26例,发热12例,多汗21例,胸闷26例,明显心电图异常26 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fl 度fl 型房室传导阻滞各9 例,R 波>0 . 6 mv 、Ⅰ、Ⅱ、VS 导联T 波低平3 例,VF 导联T 波低平5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18 例,年龄(8.8±2.2)岁,其中其中乏力36例,头痛22例,咳嗽25例,发热24例,多汗24例,胸闷31例,明显心电图异常27 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fl 度fl 型房室传导阻滞各10 例,R 波>0 . 6 mv 、Ⅰ、Ⅱ、VS 导联T 波低平3 例,VF 导联T 波低平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嘱卧床休息,应用广谱抗生素,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E,普通胰岛素,肌苷等常规治疗,合并心律失常者加用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蓉生静丙,2.5 g/瓶,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200 mg/(kg•d),连用7 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36 h内抽去空腹静脉血检测CK、CKMB、LDH1、LDH2。采用Bayer1650自动生化仪检测(德国)。采用放免法检测TNFa及IL-4(试剂盒由福州生物研究所提供)。

1.4 疗效评定标准[3] ① 症状改善的疗效判定显效:症状消失;有效:症状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② ECG 改善的疗效判定显效:ECG 恢复正常;有效:ECG 改善,其中早搏减少50 % 。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成组间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间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TNFa及心肌酶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a、IL-4及心肌酶变化比较。见表2、3。

3 讨论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VMC) 已经逐渐成为儿科常见病,其原因有多种,以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为最多见。且目前普遍认为VMC 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组织学特征为心实质或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病变部位供氧减少,细胞膜受损,细胞通透性改变,使心肌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受损心肌细胞释放的CK 、CK -MB 、LHDHl 大量增加,于24 h 达到高峰。因此CK 、CK-MB 、IDHI 检测一直是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TNFa、IL-4 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应用广谱抗生素,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E,普通胰岛素,肌苷等常规治疗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及ECG明显改善,TNFa、IL-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我们认为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但价格昂贵,用量大,有一定的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本研究中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仅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皮肤潮红、恶心、体温增高等症状,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数较少,其机制与疗效有待大样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磊.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时的变化及意义.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47-148.

[2] 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5.

[3] 李家宜.进一步开展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0,38:69-71.

上一篇:婴儿肠源性紫绀29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阑尾粘液囊肿的超声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