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让高一新生喜欢生物课

时间:2022-09-09 07:02:33

谈谈怎样让高一新生喜欢生物课

[摘 要] 要让学生学好生物,兴趣是前提。生物课程目前在中学阶段处于“副科”地位,生物学科特点也介于文理科之间,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和积极性不够,也引起学生学习方法的不适和学习兴趣的下降。教师只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创造能力,才能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有效,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

带高一生物课5年了,深感让学生喜欢生物课,是上好生物课的前提条件。生物知识常被人认为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就得给学生归纳出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熟记。其实不然!应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习。况且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完全无法应对高中生物课学习的。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对生物课充满兴趣。

一、上好入学的第一堂生物课,紧紧抓住学生的第一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简短的几句话不难理解,但要达到抓住学生的目的,其实远不够。那要怎么讲呢?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当课件上闪出“多利羊”,你知道它吗?带口罩的医生和病人“,非典”是怎么回事?学生眼睛有神了,亮起来了。再提“禽流感”,“5.12”地震中尸首怎么辨别?转基因食品是怎么回事?等等。大家这下子兴致勃勃的,前后左右讨论开了。

二、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如细胞膜的结构比喻成“巧克力蛋糕”:一颗颗巧克力是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松软的蛋糕是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支架。再如,在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把植物细胞比喻成装着气球的纸箱,纸箱就像“细胞壁”,充气的气球就像“细胞原生质体”。当往气球里充气时,因为有纸箱的保护,球不破裂,就像植物细胞吸收水膨胀但不胀破。反之,当气球里空气漏出,球会与纸箱分离,这就像植物细胞失去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诸如类似的例子,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理论知识实际化

比如讲无氧呼吸时,可以问:剧烈运动后我们总感到酸痛,为什么呢?其实,使我们酸痛的是“乳酸”这个物质。当剧烈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短暂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你就感觉到酸痛。而分析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以问:酒是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那大家都喝过啤酒吗?你感觉到了啤酒里有:酒精和气泡吗?酒精和CO2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但是当有氧气条件下,酵母菌呼吸产生什么呢?再进入实验分析。

3、巧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教学时经常用到而且颇有效的方法。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可先讲自由扩散的三个方面:运输方向、是否需载体、是否需能量,再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看图比较归纳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在这3方面有什么异同。再如4种能源物质也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 ,排在一起,加以比较:4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动脑和动手相结合

例如《细胞分裂》的知识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时,为使学生理解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并加深印象,我首先带领学生们用铅丝模拟短杆状染色体和细丝状染色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理解“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然后,在分析染色体行为时,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本,上课时再观看课件里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并办看边试着描述变化过程。这样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的变化有了基本印象。然后,我带领学生们用纸片做成染色体,分组讨论并模拟“染色体在分裂前、中、后几个时期的动态变化”,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这样将学生的手、眼、脑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既学知识,又调动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课堂上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1、课堂教学语言鲜明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复哆嗦,讲得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看来,凡是成功的教学,都是要言不繁,重点鲜明,突出规律性知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他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扳着面孔上课,满口严肃的话,学生就会如芒刺在背,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而教师若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效果往往比直说、比严厉批评好得多。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

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教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教学问题动态化。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填鸭式地撑起学生的精神之“胃”。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就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成效。

作者简介:蒋美琴(1985—),女 , 江苏镇江人,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育。

上一篇:举例语篇模式探析 下一篇:快乐教学 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