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字理识字教学的适切性探究

时间:2022-09-09 10:30:27

提高字理识字教学的适切性探究

【关键词】字理识字 适切 适当 切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3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识字析词教学别注意运用字理进行教学,教学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教师在字理析解过程中过于机械,未能根据汉字演变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而灵活施教。因此,教师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要在遵循汉字形成的规律性同时,特别关注教学的适切性原则,即字理教学必须适当,且要切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

一、适当是字理识字教学适切性的基础

(一)字理识字的数量要适当

由于汉字经历了演化和简化的过程,一些汉字字理发生退化,甚至演变成了纯符号,但大部分汉字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字理析解的,同时也有不少汉字不能进行字理析解,所以,字理识字教学要有所选择、适当析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2”第8课共有“计、算、冒、展、览、馆、紧、怦、握、容、普、奋、灿、烂”14个生字,其中“计、览、馆、紧、怦、握、灿、烂”8个字只需教师简单提示表义的形旁,学生就能大概知其字义,无需深讲字理;而对“算、冒、展、容、普、奋”6个字的字理析解则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冒”字上部的“”容易写成“曰”,教师可重点析解,“冒”字的上部分是表示人的头上的帽子,教师教学时,要把“冒”字上半部分的形象图展示出来,再和“冒”的上部对比,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这是人头上的帽子。“冒”的下半部表示人的眼睛,是竖的“目”,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形、义,而后再析解“算”(用手持小竹棒在学计数)、“普”(上并下日,阳光普照义),其余的几个较难的字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即可,往后学习中遇到时还可以择机析解。概言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生字数量决定汉字字理析解的详略。一般来说,一节课中涉及字理析解的生字可在3~5个,其余的或点到为止,或适当提示。总之,字理解析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灵活处理。

(二)字理析词要结合教材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运用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字理析词要科学有效,教师首先要恰当地选择待析解的字词。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教材,充分考虑要讲解的词语与课文内容是否有很大的关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首先关注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其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品质,特别是“发愤”一词是理解课文中心及揣摩人物形象的关键。教学时,让学生准确、深透地理解题目中的词语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首先抓住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发愤”,与近义词“发奋”进行字理析解和词义比较,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两个词语的文段,引导学生揣摩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心路历程,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析解的方法要适当

讲析字理是引导学生依据联想线索识字的最主要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来灵活选择析解的方法,如针对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教师可以采用“溯源―比照”的方法,依据“图画―古文字―楷体文字”三位一体的模式展开教学。而会意字和形声字则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先分解其组合的各个部件,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再“合二为一”或“合三为一”弄清字的整体含义,透切地了解字义,也就是“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过程。而一些简化字,可以依据新“六书”进行“俗讲”,即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方面进行析解,在教学时,有时要适当“引繁”,目的是为了“识简”,如学简化字“见”就可以引出繁体字“”,通过上部分的“目”字理解字义。此外,还可以采用演示法、图画法、谜语法、故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字的形义。直观、形象的图画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教师采用图画、猜谜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式教学方法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瓜”与“爪”这两个象形字,瓜有籽,所以下有“、”(灵活识记),瓜有瓤、有瓣,可做“瓢”,因此瓤、瓣、瓢等都是“瓜”旁;“爪”是手爪,可采、可觅、可爬,因此,采、觅、爬都是“爪”旁。有些学生将“爬”中的“爪”写成“瓜”,教师可提醒说:“瓜是圆的,能爬吗”?学生听后便会形象识记字词。总之,字理识字方法多样,教师要因生设教,防止机械教学,高耗低效。

二、切合是字理识字教学适切性的关键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在使用时都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借鉴、有所取舍,才能彰显其功效。因此,教学中进行字理讲解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知识、年龄实际和教材实际。

(一)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汉字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字理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教师选择解析的字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如在教学“州”字之前,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学习过的“川”字的象形及意义,接着再来学习生字“州”。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再让学生了解“州”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通过“图――字”比照,让学生明白“州”的含义是在水的四周或中间有陆地的地方,可以住人,所以“州”是表示人居住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分辨出“川”和“州”的意思,并且对“州”这个象形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二)字理析解要切合现代汉字的演化特点

中国的汉字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发生了变化,内含的字理也已退化模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字都要讲字理,是不符合现代汉字的教学实际的,而应对汉字的字理慎解或者不解。一般来说,假借字是没有字理可言的,所以遇到假借字时就无须讲字理,如“笨”,从竹,本声。本义是竹白,借为“粗笨”之“笨”,其本义不再用单字表示。“难”,鸟也。本义是一种鸟,后来借为“难易”之“难”,后人不复知其为鸟。如教学“飞”字时,“飞”的繁体是“”,现简化字为“飞”,教师可以画一只飞鸟与“飞”这个字作对照,说明这个字的“飞”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而繁体字“”反而没有简化字那么形象,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去讲解“飞”的繁体字字理了。汉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字已很难从字形上找得到它的意义联系了,这类字以现今的简化字最为突出。又如“万”字,繁体为“”,甲骨文写如蝎子形,本义指蝎子,简化后已经完全符号化了,“万”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上说都与最初的“万”字迥然不同,因此可不析解其构形理据。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说:“汉字是一个有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拐弯角,就是一个故事,掌握好它的音、形、义,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汉字的特点。字理识字教学要做到适当和切合,教师就要充分考虑汉字本身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适当、科学地将字理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构建快乐化学课堂的途径 下一篇:教学中如何实施多层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