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亲子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10-09 07:59:43

0-3岁亲子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亲子园教育 家长教育

师资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09-02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0-3岁婴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亲子园、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在国内应运而生。但是很多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存在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课程安排缺乏科学依据、对家长的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亲子园应有的教育功能无法得以实现。

一、0-3岁亲子园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市场的师资主要由4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在“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幼儿园实习经验,但是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缺乏了解。第二类是艺术类、英语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是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把握较为欠缺。第三类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这类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带班经验,有的教师自己当了妈妈,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是缺乏对0-3岁幼儿早期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系统学习。第四类是参加短期亲子教师培训的教师。这类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或师范院校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如蒙氏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指导师培训、多元智能亲子课程培训、奥尔夫音乐课程培训等)并获得结业证书,他们通过短期的集中学习,对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有所了解,但获得的只是初步的或某一方面的粗浅理论。

(二)课程现状

国内早期教育市场存在的课程主要有音乐课程、艺术课程、运动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等。尽管各个亲子园的课程名称不相同,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课程(有的早期教育机构称为全脑开发课程)。这类课程涉及对婴幼儿各种感官、语言、思维、人际交往、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开发。一类是特色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是奥尔夫音乐、创意手工、蒙氏理论与方法以及在这些名称之下细分出来的课程,很多课程是由亲子园里的一线教师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后进行划分得来的,如“妙事多音乐”“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丰富,但是几乎未经本土化就直接植入,其科学性和适宜性有待商榷。

(三)家长教育实施现状

亲子园应当为家长提供先进的育儿理念及早期教育服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育儿,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育儿方案,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方法指导。目前,亲子园教育更为关注婴幼儿本身的发展,对家长的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大部分亲子园的家长指导仅限于亲子课堂中的示范指导、口头指导,以及课堂外的个别咨询等。指导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局限在具体招式的示范上,如教会孩子和家长某一种游戏,会做某一个动作,缺乏对教育原理的阐释。课后的沟通指导也只停留在孩子的具体表现上,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什么?孩子的哪个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再发展什么?如何鼓励孩子发展?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会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一般只介绍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0-3岁亲子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班出身的早教教师

目前国内早期教育市场中经过专业而系统培训的早教教师较为缺乏,导致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身进行宣传包装,以示教育水平很高。但是实际上,有的英语专业、音乐专业出身的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在亲子课堂上只会向家长做简单的示范,缺乏对教育原理的解释,无法起到引导孩子自主成长的目的,更加无法发挥对家长的专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亲子课程

国内市场的亲子课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从课程形式到课程内容,东拼西凑的现象严重。此外,亲子课程中用到的音乐、素材等,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些课程无法制作成系统的书面材料提供给家长,这就导致亲子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大打折扣。婴幼儿及家长在亲子园或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指导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当场消化学习内容。而早期教育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学会在家里如何教孩子,在家里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婴幼儿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对婴幼儿而言,需要在不断地重复的练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如果仅靠在亲子园里进行的短期学习,那么教育效果肯定不够理想。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苦于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这些教学内容及素材无法刻录成光盘或制作成书面的家长指导手册分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庭中进行反复练习。当家长质疑孩子的学习收获时,教师只能向家长解释“孩子的学习是在重复中进行”的理念,而为了弥补无法将教学课程带回家的不足,同样的学习内容安排2次课学习,相当于家长花双倍的钱学习同样的内容,造成早期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对活动主体缺乏准确的把握,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功能难以实现

0-3岁亲子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0-3岁的婴幼儿,而且还包括家长。在亲子园教育活动中,家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活动的传递者和实施者;在家庭中,他们直接支持和指导婴幼儿的活动。因此,亲子园教育既要促进这些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的发展,又要根据家长的不同特质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在亲子活动中要实现家长的有效指导,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亲子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婴幼儿的具体表现,片面地追求婴幼儿对具体任务的完成质量。对家长的指导局限于简单的招式示范,缺乏教育原理的解释,导致家长机械地进行模仿,不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对家长的忽略容易导致家长产生错误的认知,如单纯地追求孩子的即时表现,忽略了孩子的自主发展,这种错误认知会变成干扰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0-3岁亲子园教育的建议

(一)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优质的早教师资

首先,重视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做到两方面齐抓共管,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其次,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建设,依靠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力量,从职前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撰写早期教育专业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材,收集相关音像资料,丰富0-3岁婴幼儿教育资源。再次,遴选最能胜任幼儿园小班教育的骨干教师,将之置于0-3岁早期教育与指导团队研究环境和实践中进行“培植”,使其快速成长为0-3岁早期教育的骨干教师,弥补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口。最后,加强对市场上各类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对培训指导师的资格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培训内容做出最低标准的规定等。

(二)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优质早教课程的研发与推广

一方面,成立行业协会或出台相关规定,建立亲子教育师资资质认证机构,规范亲子教育市场的秩序,制定切实可行的亲子教育教学大纲,规范亲子园课程,保证亲子课程是科学的、高质量的。另一方面,吸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面力量,成立亲子园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吸纳先进的婴幼儿教育理论,结合本土文化,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不断丰富亲子课程的内容,满足不同家长与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并形成长效的追踪研究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亲子课程的设置,保障亲子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长指导活动,保障科学有效的家长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为保障婴幼儿教育的科学有效,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上,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如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等。也可以根据婴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家长在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幼小衔接问题等与家长进行交流。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上,根据指导对象、指导内容和指导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指导形式,如课堂指导与课后指导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传授式指导与互动式指导相结合。

总之,只有切实提高亲子园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确保早期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保障家长教育的切实有效,才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亲子园教育的双重功能,促进整个早期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注: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年一般A类项目《早期教育方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3JGA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从有效教学角度谈小学数学评课策略 下一篇:生活化数学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