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职校德育课堂活跃起来

时间:2022-09-09 08:04:53

让中职校德育课堂活跃起来

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德育课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课堂45分钟几乎成了德育课教学的唯一阵营。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德育课教师就必须狠抓课堂45分钟效益,使德育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就必须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关键,以让学生动起来为目的。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堂师生关系兴趣

德育课是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原理较抽象,偏重于说理的内容较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目的认识有偏颇,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上偏重于死记硬背,不能把所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联系,从而使思想德育课的功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只能狠抓课堂教学,让德育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德育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活跃德育课课堂气氛的前提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只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业务工作关系和主客体关系。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主动、激发创造欲的情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

古人曰:“亲其师,才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架子”,走下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生活中,教师要利用空闲,多接触、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排解他们的困惑,与他们做朋友,从内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己正”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爱岗敬业、人格高尚的教师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地对待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人格魅力建设,努力提高个性修养,真正达到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从学识和人格上征服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崇敬感,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这利益至上的年代,讨价还价已经成了大多数非商人的职业原则,教育也不例外,虽然我这两年担任的都是理科班的德育课教学,班级多,报酬微薄,典型的“钱少话多”,但我从没对工作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凭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活跃德育课堂气氛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兴趣,只有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个性优势,精心组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就像磁铁一样,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一下“热”起来,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激起思维的涟漪和浪花,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合作探究新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每节课的导入,有时通过复习以旧导新,有时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有时利用时事开门见山,有时设置情境引人入胜,有时利用故事、歌曲激发好奇……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中。

(二)设疑、解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步。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善于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体验激发兴趣。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闹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借助一定的实物教具,通过学生体验等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促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语言激发兴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德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幽默风气、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德育课的实效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让学生动起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体现,关键是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动起来了”,即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除了采取日常提问外,还采取课堂讨论、辩论、激情演讲、实物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欲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动起来”的乐趣,以及“动起来”的成就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产生兴趣,乐于探究。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尝试,那么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情趣盎然、妙趣横生,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释放,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升。

上一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力加强人文教育 下一篇:浅议如何提高中职政治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