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时间:2022-07-06 11:20:16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摘要: 受功利性、技术主义等的影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从加强课堂教学、规范舆论传播、强化实践体验、重视教师示范等方面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构建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海》的解释:“旧指诗书礼乐等。”《易经・贲卦》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涵盖其内,这绝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如果要给人文精神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可促人奋进的、内心深处的一把火光。我们今天的教育,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点燃学生内心的那把火”。

人文素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沟通中演化而来的,它深刻地体现了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的观念形成。与世界上一些伟大民族的科学思想和创造精神相比,与我们所肩负的伟大历史

使命相比,当代大学生在科学思想与精神方面的弱势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当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今天,大学教育理念已逐渐淡化了其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逐渐漠视传统文化。个别大学生在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中,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状。这种现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化精神的失落。

1.技术核心的重视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导人教育,而较为忽视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格局的形成,单纯技术型的人才逐渐显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性。很多大学生已习惯于有例可循,不善于独立思考,缺少创新,不愿接受多元共存。一些大学生没有个性、独立性,没有科学思想与创新精神,更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

2.学科知识优先使得人文智慧错位

我国高校教育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前苏联教育模式相类似的专业知识集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单一、狭隘和短视。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无疑是当今高校最流行的口号。走进大学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所追求和崇尚的是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学科知识。然而真正的“卓越”和“一流”从来都绝非单一的知识累积,其中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哲学理念与科学智慧。目前大学流行的是“短平快”的热门专业和业务,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被漠视: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智慧的教育。

3.应试的功利阻碍了人文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需求深深触动了教育界。当前,许多人都在呼吁将中学生从堆积如山的重复性、滞后性教材中解脱出来,处处在呼吁“减压、减负”、“素质教育”。然而,社会却没有发现如今大学教育也充满了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色彩。教师们围绕着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周而复始地教育着一届一届的学生。学生则拿一届一届沿用着的教材,读完四年大学课程。许多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教材上留下的只是考试范围和一些要点下的划线,考试前的笔记复印与重点答疑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特风景。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教授和博士生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我们的教育却仍然缺少一种脚踏实地追求科学、人文与创新精神的务实理念,人文主义被淹没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大海中。当前高等教育缺失了思想自由、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我们的教育理想应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造、能在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1.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两课”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经常性地举办相关系列讲座,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加强对研究会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一批好的书籍,指导他们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的优秀著作和历史名人的传记,以提高人文素养。

2.规范舆论传播

舆论宣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常用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但舆论宣传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传播积极的、健康的观念,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又可以传播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信息,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规范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舆论传播途径和内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

3.强化实践体验

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建筑在大量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例子或事实上。利用近几年来,高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到农村、到厂矿、到革命老区去体验社会中的人文需求。

4.重视教师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

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且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大学生。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为了实现和谐社会,让我们用人文的心灵唤醒人类的良知,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快乐幸福地生长,我们期待着他们自己创造出天堂。

参考文献:

[1]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教研究,1999年第6期.

[2]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光明日报,2003年11月6日.

上一篇:论婚姻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下一篇:推进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策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