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高效学习 谋求自主发展

时间:2022-09-09 02:43:58

合作高效学习 谋求自主发展

[摘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关键词] 自主 合作探究互动

在当代社会中,合作已经成为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理念和合作能力尤为重要。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1.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每组有优等生、中等生(我校没有明显的学困生),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组内成员分工合理,各司其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每组内较为活跃、有一定的号召力、成绩优秀、责任心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为核心组长,让他来完成小组学习中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的任务。另外设立各主要学科的学科组长,分管纪律卫生人员。组内成员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对每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根据教育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

3.制定目标和公约,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让各小组讨论,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各小组根据本组成员的个性、兴趣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

4.制定小组考核细则,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为配合各小组能严格执行自己的公约,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小组及其成员的考核细则(内容本文略)。

二、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合作之前,要给出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使学生讨论言之有物。小组合作正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交流的思维相互碰撞,各小组间针锋相对地辩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被极大地提高了。此时的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自信十足。

三、小组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在教室里开辟了合作小组之窗,这里粘贴着每个小组成员的集体照片,张挂着每个小组获得的每个荣誉,公布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展示每位小组成员的心语。每月一次的小组评比,不仅比成绩,还比纪律、比卫生、比文明礼貌、比进步。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以及品德考评、入团、竞选班干部,也是以小组表现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还开辟了一个小组竞赛专区,上面是各个小组的记分之处,便于教师及时记录小组的各种表现。除了生生合作,也要重视师生合作和师师合作。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师生德育管理的有效方式,更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方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明显的优势

1.有较强的监督制约机制,如课前准备、作业完成情况、寝室纪律等。

2.作业分层。任课教师总体把握,学科组长具体完成操作事宜,监督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非书面作业,并有权为暂差生减负。

3.学科作业时间分配,每人一张作业完成单,包括时间、作业内容、完成情况。由小组确定完成某科作业的时间。在完成基本作业后,由核心组长同意完成自主作业、看书或其它学科作业(培优或补弱)。

4.提高表达能力:讨论时要表达,交流时要表达。

5.分工合作。探究时的合理分工合作;习题课的分工合作(每组六个题目做完后准备表述其中一题:理清题意题目中注意点、解题思路、表达完整),充分利用实物投影站台讲解

五、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1.出现“马太效应”出现小明星怎么办?小组中的“马太效应”,在造就一批明星学生的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被剥夺了学习机会,他们的需求被忽视了。其实,明星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合作学习特有的,况且合作学习造就的明星比原来的学习方式数量多得多,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2.小组中学生搭便车、坐享其成怎么办?至于小组中搭便车、坐享其成的学生,在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在教师备课上下功夫,备课要具体到每一层次甚至每一个学生,使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3.考试成绩与原来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是否要继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以后,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都变得更辛苦了,但考试成绩与原来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然而,学生在合作方式下进行学习,其所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本身,小组合作中所蕴含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都成为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学生得到了从试卷上考不到的终身受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4)

2.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比较教育研究》1993.2)

3.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

4.盛群力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参考资料》(杭州大学教育系199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时评阅读与语文教学 下一篇:透视“合作探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