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美术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

时间:2022-09-09 01:55:32

谈小学美术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

摘 要: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尊严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1.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2.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3.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2010年河北承德两名学生打架而致使其中一名学生被杀,据了解,行凶的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曾经对被害者说:“你再欺负我,明天就杀死你。”第二天就发生了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我们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人文”范畴起源于14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的基本范畴。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借用拉丁文humanits(人文学)来界定这种学说。人文学的产生,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取代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质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人文”一说,在我国的《易・彖传・贲》里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所谓“人文”,是相对“天文” 而言。“人文”泛指人世间文明之道, 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案例1:在《老鼠嫁女》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展示了几组不同的老鼠的想象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老鼠的特征,想想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老鼠。并请活波可爱的同学到讲台上模仿老鼠的一些特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物象的变化,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固然漂亮,但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美术人文教育中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有多么神奇的智慧,形态各异的老鼠需要他们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更新。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有的说:“我要用老鼠的想象画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美化校园。”;有的说:“我要用我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面对小朋友们稚拙的作品和慷慨激昂的陈词,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案例2:记得在《色彩的冷暖》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音乐,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作品,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用什么样的颜色去表现这段音乐?”、“如果你受了委屈,你想用什么颜色去宣泄你的情绪?”、“这段散文最适合用什么样的颜色来体现它的思想和意境?”……这时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蹴而就。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颜色、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展现出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质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小学美术教材》(冀教版) 2003年12月,第一版

[4]罗炽:《易文化传统与中国人文精神》

上一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下一篇:浅谈激发小学生学习藏文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