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9 01:30:39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广泛存在的现状,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了多种融资模式中的间接融资问题。在探讨间接融资难成因和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适合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间接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4.008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与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匹配,通常在经济上能够创造较多剩余,因而能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推动经济增长[1]。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补充,而且与众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网络或供应链,其发展状况与产业集群网络的高效运转息息相关。有的产业集群的主体则全部由中小企业组成,中小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命运。

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中小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这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由于直接融资方式成本高昂,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通常无法承受。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但我国银行业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出于多种原因,其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极大制约。从我国总体贷款状况看,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到20%[2]。对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而言,是否也同一般中小企业一样面临融资难问题?作为产业集群中的一部分,这些中小企业又将如何突破融资难“瓶颈”?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

中小企业一般信息透明度较低,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例如,中小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类似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第三方监督,因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一些中小企业有意隐瞒不利信息以取得融资,事后又违反融资条款,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损毁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3]。此外,我国银行业受到管制严格和高度集中的制约,其主要由大银行构成。我国的大银行倾向于服务大企业,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加缺乏信息优势。相反,长期互动假说[4]认为,作为主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对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具有针对性,在长期的合作中彼此更为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却存在供给的缺位。

(二)供求双方的内部约束

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供给方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业务主要针对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信任感的缺失,这种缺失即来自于经验,也来自于刻板印象。而按照现行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相比大企业客户而言,则要支付更高的经营成本。此外,商业银行贷款权的上收以及现行管理要求和操作方式的约束,导致资金供求难以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面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状况,不得已必须向大型商业银行贷款,但其严格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却成为广大中小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5]。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低的状况,一些中小企业更是出现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的情况,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人才,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而“羊群效应”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新兴中小企业主观上回避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尝试,这在客观上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供求双方的外部约束

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一直采取抑制其发展的政策,对待出现的问题多采用关停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严加监管,其结果是金融秩序一直不能好转[5]。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存在着偏见,即认为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产生有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伴随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监督而发生的诸多问题,反过来又似乎应验了这一疑虑[1]。

二、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促进效用

(一)产业集群的信号作用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中信息分布的基本结构是不对称的,企业通常比需求者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其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积累使企业成为“私人信息”的拥有者,占有信息优势。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得需求者无法确切地了解产品的具体信息,这就需要一种方便判断产品内在质量的标识或信号,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和购买风险,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此时,产业集群便成为避免逆向选择的一种信号。具体而言,在间接融资活动中,由于银行难以对单个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进行详细而真实的测评,所以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标的物。而需要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产业集群这一平台,向银行展示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在银行心目中的好感。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高效信息场多渠道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以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项实证研究发现,相比非产业集群地区,产业集群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并且融资的质量更好[6]。

(二)产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自身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的众多原因之中,较高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两个重要方面。道德风险涉及中小企业的信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有效监督来降低。这种监督机制可以通过正式制度建立(如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非正式制度建立(如社会网络)。经营风险涉及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来降低,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企业内在实力的增强和适宜企业成长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经营风险较小的中小企业在客观上也会促使道德风险的降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的优势正好可以促使两个风险的降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常围绕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形成集群网络或供应链,社会关系网络也内化于这一网络或链条之中。一方面,这一网络或链条之中的中小企业通过长期与核心企业的生产合作以及与对手的竞争使得自身的实力得到增强,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这种能力也通过利益链条传导至相关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有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监督系统,加上产业集群内部固有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使得能够在产业集群内生存的中小企业本身已经经过筛选。而产业集群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通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排除那些不符合产业集群价值取向的中小企业,并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相互监督,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此外,有的产业集群内设有企业孵化器,比起单个打拼的中小企业,企业孵化器内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从而降低了经营的风险。

上一篇: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关系网络的特征探讨 下一篇: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