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德育实效性

时间:2022-09-09 01:29:20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德育实效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学校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德育观念滞后,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脱节;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地位未明显的体现,而成为了被动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德育内容单薄,德育目标大而划一,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本文重点阐述在德育中传统灌输教育的弊端以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德育 灌输教育 主体性作用

现在很多教师以灌输、说教作为其主要的德育方法和形式。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服、被教育、被管教、被管制、被指挥、被训斥的被动地位。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即使搞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也是教师设计,学生“上套”。所以常常听到学生说:“没意思”,“不感兴趣”,“要不是非让参加不可,我才不去”。许多活动,教师煞费苦心,往往都是吃力不讨好。

有的教育专家把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总结为“单向、简单和灌输”。传统的德育忽视或不重视青少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变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单向过程。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一、灌输教育的弊端

首先,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无论其动机是多么善良,灌输的道德是多么高尚,灌输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器”的思路和做法,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一位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说,德育说起来难,其实关键是看怎么做,只要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上两句好听的话慢慢地喂给他们就起作用。这虽然是成功者举重若轻的感受和比喻说法 ,但至少说明了方式方法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灌输教育往往采用机械化和简单化的方法,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 规劝、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在学校道德实践中,由于“灌输教育”居高临下的立场,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因而“灌输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弊端,是它难以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视为德育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如若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因此,成功有实效的德育教育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二、转变德育观念,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当代的青少年是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个性鲜明的新生代,他们不是能够任意灌输的容器。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知道,要让今天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你讲的道理,还真得下一番功夫、花一点巧思!

1.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德育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和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而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从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我会在班会课上将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不良行为让同学们用小影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影片中让同学们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找出里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同学们在笑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小毛病,这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同学们警醒自己平时的行为。

2.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我在一次班会课提出“问问自己面对逆境,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然后我将心灵鸡汤里的这个小故事读给全班听,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倒改变了水。最后再把原来的那个问题抛给学生: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最后同学们甚至一起给班级取了一个班名,叫“鸡蛋班”,希望全班同学在面对困难时越挫越勇,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一起携手走向一年后的高考,这是我设计这节课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3.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就是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再将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和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体会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总之,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遇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节奏也大大加快。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磨练,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来在决定个人事务时,有高度的独立自主能力,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不能培养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 下一篇:让多媒体技术有效支撑数学教学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