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09 12:49:05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大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保生存促发展。文章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做到三个“三”:即“三个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三个关键”(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三项保障”(有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领导班子有坚定的改革决心)。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9-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务则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1]。对于几乎是以学费为唯一资金来源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应大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生存求发展。

目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盲目借鉴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模式;有些院校甚至还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新的顽疾,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调发展的视角,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切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三个结合

(一)专业内与专业外的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淡化专业界限,使文理专业相互渗透,加强专业内课程与专业外课程的融合,开设综合性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交叉性专业知识的碰撞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完善课程体系,打破按专业培养的单一模式,打破“专业化”分类培养的传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同时,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需要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之间的关系,做到宽、专平衡,既强调未来发展潜力又强调与岗位无缝对接的特征。

(二)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通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2]。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间接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综合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因此,院校应搭建各种能锻炼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的训练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业策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

(三)学校内与学校外的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要搭建校内实践平台,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改变目前许多院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的现状,因为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激发大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因此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往往较低,而社会实践正好是一个能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项目选择和项目申报,使学生能从社会实践项目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冲动与创新灵感。

二、三个关键

(一)实施个性化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杜绝“照本宣科”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会导致学生思维死板、缺乏活力,扼杀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院校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多元人才观;教学方式上则采用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各种结论、观点,鼓励学生能对司空见惯的理论和老师提出的观点提出疑问,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和敢于打破常规的能力[3],塑造创新型人格。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部分学生过于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应加以科学的引导,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可因此而扼杀掉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要想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不同专业知识的整合、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有一只兼具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训经验,动手能力强,同时还具备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能积极投入教育创新实践。创新型师资团队的打造一方面要依靠院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同时还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三)营造宽松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信任、包容、进取、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差异被尊重,多样被包容,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可以依靠大量举办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各种创业创新主题活动来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活动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同时,院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各类专题学术报告,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家来作创业事迹报告,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大学生解答疑惑,还可以扩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三项保障

(一)应有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特性要求教师必须走出去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市场实际。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非常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另一部分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高校工作若干年后也逐渐远离企业,习惯于“闭门造车”式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这种现状很显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以出任顾问、挂职锻炼等形式去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参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这样才可以使教师掌握更多应用性更强的操作性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部分长期不进行知识更新,没有教育创新实践的教师必须予以淘汰。

(二)应建立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

考核方式不合理也是制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许多院校的考核方式还是仅依据平时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即便是有实践成绩,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远没有对理论教学那么严格,很少有学生实践课不及格。这样一种教育评价体系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简单地以考试代替考核评价,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而弱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更科学、更体现应用性特色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科学的考核体系应该承认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学分,而不仅仅是通过课程考试,这样就能鼓励学生通过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来冲抵课程学分,培养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领导班子有坚定的改革决心

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条件下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其难度是非常大的。从在职教师的培训、优秀人才的引进到各类实践平台的搭建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种投入却并不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进行改革肯定是不行的。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下降、就业难导致民众对高等教育“放弃”等原因,导致许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招生数量已连续多年下降,开始遇到生源匮乏的困境,这对于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院校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危机。

学校的领导班子必须权衡短期大量经费的投入和学校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未雨绸缪,以坚定的改革决心来面对教学改革上会遇到的困难,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获得用人市场的认可,从而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开始遇到生源危机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一项时不我待的艰巨任务[4]。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院校有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和领导班子有坚定的改革决心三项保障前提下,通过专业内与专业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等三个有机结合,抓好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三个关键点来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

究,2009,(5).

[2]宋长发.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1,(9).

[3]朱连生,王红梅,刘晴晴.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

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4]刘翠兰,征艳珂.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42-48.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解题中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班级管理善用疏与堵